在走南闖北的生涯中,讓王振滔大長了見識。到了武漢,走家串戶,給人家打家具。居無定所,食無定時,掙的是苦力錢。王振滔在武漢碰到不少溫州老鄉,見他們推銷電器、服裝、皮鞋,做的生意比自己輕鬆,收入還多。王振滔放下木工家什,加入了推銷大軍的行列。他從溫州運來皮鞋,在武漢三鎮推銷,跑遍了國營商場,碰到一家家都是或冷或熱或不冷不熱。有的商場,對皮鞋的款式有興趣,但不敢接受“溫州貨”。有的商場,對皮鞋的款式質量都認可,但隻願跟生產廠家洽談。有的商場,見王振滔挺誠實,就說如果是你小夥子自己生產的,可以考慮合作。
王振滔到了湖北鄂州,找到一家商場經理。他拿出的一雙雙皮鞋,油光鋥亮,讓經理眉開眼笑。但隨後經理就臉有難色,囿於國營體製、供銷方式的種種局限,難以接納主動上門的溫州鞋。王振滔這回有了膽量,說,我要承租櫃台,不讓商場擔風險。我可以提前交納承租費。 經理沉吟半晌,點點頭,說就租給你半個櫃台,先試試看。笑眯眯的,王振滔站了櫃台。您好,您要多大碼的?您穿這鞋正合適。您穿這鞋模樣好。您要特型的,別急,我登記下來,過幾天就有貨。顧客對皮鞋款式、尺碼、顏色、質量的意見,王振滔全都記下來。他打電話給溫州,要什麼要什麼,怎麼做怎麼做,說個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一個月下來,王振滔半個櫃台的銷售額,比商場十個櫃台的還高。名聲傳開了,生意越來越好。搬著一箱箱皮鞋,王振滔滿頭是汗。他抬手擦了擦汗,看看手掌上的老繭,滿不在乎地搓了搓。
就在王振滔野心勃勃朝著自己的夢想奮進的時候,溫州皮鞋市場也潛伏著重大的危機。像王振滔這樣的溫州鞋被推銷員們銷往全國各地,回流的資金刺激了生產,越來越多的鞋廠開張。鞋廠一多,彼此之間展開的第一輪競爭便是款式的競爭,使得溫州鞋比其他地方的鞋都美觀,因而廣受歡迎,也直接影響著推銷員的推銷效果,反過來,進一步刺激了皮鞋業的發展。到了競爭中期,便是價格競爭了。以款式而論,隻要你出一種新款,幾天後其他廠也都群起效仿,因而款式出新的難度越來越大。有的廠家為了多銷,不得不降低售價,但售價降到一定程度,接近成本,誰都不幹,沒有人願意虧本做買賣。生產商便繼續在降低成本上麵打主意。剛開始,降低成本的方法是摻用革料;後來便出現了替用料,或者以革充皮;再後來,幹脆出現了所謂用馬糞紙製成的“晨昏鞋”、“禮拜鞋”。
由於這類鞋的大量出現,消費者不滿,市場必然會作出反應。1985年,南京一位消費者投訴到了媒體,稱她買的一雙高跟鞋僅穿了一天就掉了,仔細一看,竟是用糨糊粘起來的,而所謂的真皮也是仿牛皮的合成革。報社派記者前往溫州調查,果真看到有些廠家在整桶整桶地搬糨糊,再到廠裏暗訪,發現這裏用來製皮鞋的主料竟然是馬糞紙。溫州造假一事被媒體曝光之後,全國嘩然。上海南京路上的一些鞋店率先掛出牌子,明確昭示“本店不賣溫州鞋”。當地的記者立即予以報道,隨後全上海的商店效仿,由不賣溫州鞋發展到不賣溫州貨,最後這股抵製溫州貨的行動波及全國。
★一把大火燒掉的溫州鞋
1987年8月8日,聽起來這是發財的數字,吉祥的日子。但這一天對每一個溫州人來講都是最黑暗的記憶。就在這一天,江蘇杭州市武林廣場,這個因杭州古稱而來的地方,並非武林高手逞強的場所。這天氣氛不同尋常。五千多雙溫州皮鞋,堆成小山似的。杭州市工商局等幾個部門聯手,在廣場上慷慨激昂,宣布溫州皮鞋為劣質產品。一把大火熊熊而起,當眾燃燒了溫州皮鞋。黑煙衝天,久久盤桓,竟像一個黝黑的惡魔。
溫州皮鞋頓時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湖北傳來消息,王振滔的四千多雙皮鞋被查沒。當地以5元一雙的價格拍賣,男男女女爭相排隊購買。緊急出動人員維持秩序,最後隻得叫啞了嗓子:每人限購一雙!22歲的王振滔一下子被打悶了。20萬元的損失,整整20萬元的損失哪!一聲長歎,王振滔揉揉胸口,又站了起來。他聽見自己骨子裏格格作響,他知道自己從小就有的那股倔強勁兒又冒出來了。他到了湖北,為皮鞋打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官司。如果我的皮鞋是假冒偽劣,你可以銷毀。但你“拍賣”,而且群眾爭相購買,說明我的鞋沒問題。官司不了了之。多年後的王振滔還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