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絕境求生——溫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樣(5)(3 / 3)

後來王振滔回憶說:“在杭州的武林廣場,是1987年8月8號,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還賣鞋,還沒有開始做鞋。當時杭州工商局和技術監督局幾個部門聯合起來,把溫州這些劣質產品就燒掉了。當時燒掉的確實是鞋。當時我是賣鞋的,不但是燒掉鞋的問題,燒掉了確實是溫州所有企業家的這種心。應該說,他們心裏非常沉重,溫州人連鞋子都做不好,那麼其他的東西會做得好嗎?當時我的鞋也在裏麵全部給沒收了。當時對我來講,一個年輕人,確實心情也非常沉重。一把火以後,我們再去推銷鞋的時候,就發現一個極大的問題,不要說看名片,一看人就知道,你來自溫州就免談了。他們好像見到溫州人就害怕,所以對我來講,心情真是沉重。”

火燒溫州鞋事件無疑是對王振滔的迎頭一棒。但自小堅韌的王振滔並沒有被打倒,對於自己的損失,他痛定思痛,決心要把溫州鞋的形象從人們的心裏正過來。武林廣場那把火,溫州人沒有忘記。王振滔在時時警醒自己。

受到此次打擊,溫州鞋商像電器商一樣開始大量外流,許多人將廠搬離了溫州,有些人去了國外。即使仍留在溫州的,也將廠名改了,搖身一變,成了上海或廣州的牌子,有些則成了杭州或寧波的牌子,總之,離溫州人越遠越好。王振滔不能再在武漢租櫃台,在其他地方租櫃台也不那麼容易,於是他作出一個大膽決定:回溫州辦鞋廠去。

聽說他這個決定,朋友都以為他瘋了。現在溫州鞋可是一片喊打之聲,你現在回溫州辦廠,有誰會買你的產品?這不是自殺嗎?而王振滔不這樣認為。他覺得,80年代初期是辦鞋廠的好時機,可當時他年齡小,錯過了;此後,溫州鞋已經有了一定規模,再要辦廠,競爭激烈,難度大;但在這次打擊之後,無論是溫州當地還是外部市場均出現了大變化,當地鞋業企業大傷元氣,但這些企業已經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包括技師及市場營銷人員等。原來的企業消失後,這些人閑置了,這可是一大筆資源,是去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就外部環境看,溫州有幾千家皮鞋廠,年皮鞋產量上億,這充分說明溫州在全國的皮鞋市場曾占有相當份額,如今溫州鞋絕大部分退出了市場,空出的市場會很快被其他皮鞋占領,但仍存在巨大空間。這恰恰是辦新廠的機會。何況,人們燒掉的隻是溫州的劣質皮鞋,消費者還是識貨的,隻要是優質皮鞋,即便是溫州產的,他們一樣可以接受。對於那些勸他打消念頭的朋友,他非常堅定地說:“如果溫州人連一雙小小的皮鞋都做不好,那還有什麼事情能做好呢?”

1988年3月,王振滔籌資3萬元建起了皮鞋廠,他選中了幾個最優秀的技師加盟。王振滔深思熟慮:自己創建的皮鞋廠雖小,卻一定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注冊商標時他想用“奧林匹克”,中國正準備申辦奧運會呀,這個牌子響亮,而且誰都知道;至於廠名他也想好了,就叫“奧林皮鞋廠”。然而,“奧林”或者“奧林匹克”屬於專用商標,不能注冊。於是,他稍微改動了一下,注冊“奧康”,意為發揚奧運精神,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王振滔的複仇之火,燒掉假冒溫州鞋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王振滔時刻沒有忘記溫州人的恥辱。所以,他把質量放在奧康皮鞋最為首要的位置,不允許自己的皮鞋有一絲一毫的質量問題。王振滔這樣做,一是有前車之鑒,以火燒溫州鞋事件為戒,二是他要為溫州鞋正名,他要讓世人明白:溫州人能夠把鞋子做好!

1989年初,王振滔帶著第一批奧康皮鞋重返湖北武漢。畢竟在武漢多年,有感情了,又有很深的關係,他覺得,自己這次到武漢怎麼都會有一番作為吧。到底是老朋友,商場也同意租櫃台給他。然而,沒料到的是,半個月過去了,他竟沒有賣出去一雙鞋,倒是有很多人來看,但一看到產地寫明是溫州永嘉,立馬放下走人。

商場經理勸說王振滔,把產地改了吧,隨便改成什麼地方,隻要不是溫州就行。固執的王振滔沒有接受商場經理的勸告。這麼多年的從商經曆也讓王振滔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事並非不可為,而是你的方法對不對。既然有很多人來看貨,說明人家對自己的款式做工是有興趣的,惟一的問題是對溫州這個產地不放心:不放心的原因自然是考慮到質量,擔心穿半個月就壞了。王振滔想,如果能有什麼辦法弄個質量保證就好了,比如工商局推薦什麼的。沿著這個角度進一步考慮,他突然想到,既然有關部門不可能提供質量保證,他自己為什麼不能以承諾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