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絕境求生——溫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樣(6)(2 / 3)

在一次營銷會議上,王振滔曾總結出了自己的15條心得,其中有一條是:“要贏得勝利,小處不妨讓一讓。很多時候退一步可以進兩步。”

2003年2月下旬,奧康集團國際貿易部接下了意大利客商的一筆訂單,雙方談好產品單價為23塊美金,並簽訂了購銷合同。但在產品投產時,他們發現生產部門在核算成本時將皮料的價格算得過低,若按實際成本計算,出口價格每雙鞋最少還要增加一美元。得知這一消息,意大利客商表示要嚴格恪守合同,並沒有讓步的打算。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奧康集團國際貿易部負責人將這個情況彙報給了王振滔,並請示是否繼續與外商洽談加價時,王表示:一美元是小事,商業信譽是大事,退一步海闊天空。既然簽了合同,就是虧本了,這筆買賣也要做下去。消息傳到意大利客商的耳中。聽說奧康主動做出了讓步,他在意外的同時表示感動,便主動提出在價格上增加一美元。但王振滔婉言謝絕了。王表示:奧康多賺一美元少賺一美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恪守信用。

意大利客商大為感動。他當即決定追加訂單,將原來20多萬美元的訂單一下子增加到100多萬美元。數月後,奧康又接到了這個意大利客戶的200萬美元的訂單。

2003年5月,伊拉克戰爭和非典加速了國內鞋業的洗牌大戰。這期間,因為商店人流量的驟減,使得大部分依賴商場銷售網銷售的製鞋企業陷入困境。而王則親臨第一線,憑借自己遍布全國的2000多家獨立專賣店搞促銷活動,在吸引顧客的同時,又憑借自己的生產能力不斷推出同行來不及推出的新款。廣告宣傳上,又針對非典期間人們在家時間增多、看電視的人群增加等因素,加強了電視廣告的投放力度,極大地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而這次營銷戰的導火索又是王振滔親手點燃的。這份由他親自操刀的涉及上千萬元預算的策劃案,最初曾遭到公司許多人的異議,但是王振滔獨特的眼光和果斷的行動,讓他漂亮地贏得了這場遭遇戰。

奧康的成功,跟王振滔的個人魅力有關,還和他一手創造的講究親和的企業文化有關。辦廠15年,當年的老員工有超過半數至今還留在奧康,而新員工進廠的第一天便能感覺到某種親切感:因為外地人多,食堂按照放辣的程度分成“溫州”、“四川”、“外省”3個窗口,而就餐時間,在食堂裏還經常能遇到跟他們吃著一樣的食堂飯的總裁。就是這個總裁,在為員工盡量創造福利的同時,每年還撥出幾十萬元專門接待優秀員工的家屬來溫州探親、遊玩。

王振滔,以他良好的個人素質為溫州商人的形象進了一個“加分球”。王振滔,這個經過近20年的市場拚殺,脫胎換骨於溫州民營經濟潮起潮落的汪洋大海,成熟於國際化軌道的溫州商人,深深地明白:財團之夢的追求,要能夠承受天時、地利的風風雨雨。

5葉康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辭官下海,第一次嗆水

出生在溫州永嘉農村的葉康鬆,從小便過著苦日子,除了讀書,一有空餘時間就必須幫著家裏做家務做農活。在那個年代,農村孩子如果不想一輩子種田,隻有一條出路:當兵。運氣好的,在部隊提幹,從此成為國家幹部,運氣差一點的,4年兵下來,轉業後可能安排成工人,再差一點的。大概也能混上個生產隊幹部。葉康鬆18歲參軍,在部隊一幹就是差不多10年。

1978年全國大裁軍,葉康鬆轉業回到地方,被安置在永嘉縣委辦公室當秘書。不到30歲的葉康鬆有著軍人硬朗的作風,進入地方後顯得極為出眾,時間不長,組織上決定重用他,提拔他為永嘉縣縣委委員、城關鎮黨委書記。

一般而言,城關鎮都是每個縣裏的第一大鎮,能夠擔任城關鎮黨委書記,差不多就進入了縣領導的後備名單。葉康鬆是個改革派,為了改變城關鎮的麵貌大刀闊斧。他把縣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拉到鎮上,現場辦公,僅兩天時間便審批了185間公司。不僅僅鼓勵扶持私人辦企業,葉康鬆還親自上陣創辦了大量的集體企業。

此時是1982年,省委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工作組進駐溫州已輕有一段時間,各地都在割“資本主義尾巴”,葉康鬆卻在鼓勵私人創建企業以及創辦掛靠集體的紅帽子企業,顯然是“頂風作案”。這種壓力是不難想像的。如今葉康鬆還能得到如此之多的溫州人認同,也是因為當年他頂住了壓力。他也因此付出了代價,那就是1986年辭職下海。公開的宣傳資料稱,身為縣委委員、鎮委書記的葉康鬆之所以下海是受到了溫州模式的鼓舞。葉康鬆辭去公職後,從事的第一份生意是回到家鄉甌北鎮承包土地做水果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