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絕境求生——溫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樣(6)(3 / 3)

葉康鬆下海這件事,創造了中國第一,給原有的公務員體係撕開了一道口子。當時中國政府正為公務員體係的龐雜、如何精簡機構而費神。葉康鬆下海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大討論,其意義恰恰在此。幾年後,國家製定新政策,允許和鼓勵公務員辭職經商或者停薪留職經商。

作為全國第一個辭職下海經商的公務員,葉康鬆得到了多方扶持。1987年5月,個體戶身份的葉康鬆被選為溫州市人大常委。嚴格說來,下海經商的公務員大多數都在利用自己以前積累的人脈關係,從事各項緊俏物質的貿易,從中賺取高額利潤。完全脫離此前的關係經商的,葉康鬆是第一人,直到今天大概也屬於少數人。

葉康鬆經商遇到過許多困難,有些是政策、人脈上的困難,有些是操作思想上的阻礙,也有些屬於天災人禍。

葉康鬆在溫州蒼南馬站區承包了對蝦養殖場,就屬於天災。

1987年底,葉康鬆坐汽車一路顛簸、吃盡了沙塵,終於到了蒼南的雲亭鄉界牌村。原來靠海的雲亭鄉界牌村還是個革命老區,當地也是人多地少,前些年為脫貧,山上的農民從山上搬下來,1986年的時候,聽說養對蝦效益好,全村人東拚西湊加上縣裏支持,湊了170多萬元圍了個三百來畝的蝦塘,對這個窮村子來說,這已是了不起的大事了。

但想不到的是,這個全村人寄予厚望的蝦塘卻被上年的一場潮水衝垮了。重修蝦塘要20多萬元,已盡了吃奶氣力的界牌人再無這個力量了,於是葉康鬆的來到,對他們來說真是“盼來了救星”。

從1988年下半年起,葉康鬆即將現金彙到界牌,修築堤塘,然後在1989年初投放蝦苗,讓當地人根據專家意見進行科學飼養。這當中,具體的事雖然不用葉康鬆親自幹,但他幾度往返,親自督查,來回顛簸,也是花了不少心血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蝦苗生長良好。1989年初投放的蝦苗到夏天時就長到八九公分長,可以起捕了。但因國際市場情況變化,負責收購對蝦的福建外貿方麵說,對蝦一時還出不了口,暫緩捕撈。對此葉康鬆一點也不擔心,他對村支書說:“別怕,皇帝女兒不愁嫁,實在不行可以轉內銷。這麼好的東西還怕賣不掉?”那時對蝦在國內市場可是稀罕物,一般老百姓都還沒看過呢! 到了中秋前夕,福建外貿部門終於傳來好消息,說,有人要了,於是葉康鬆與村裏商量準備起捕。

農曆八月十三下午,葉康鬆來到界牌村圍塘旁進行試捕,一網打上來有百斤之多。堤塘上海風拂麵,帶著腥鹹味,看著這些又大又肥,發著寶玉般光澤活蹦亂跳的對蝦,想到可觀的收益,葉康鬆真是心花怒放。 不一會兒他們就捕了一大批, 天色漸晚,潮水上漲,要到第二天潮落時才能再捕,他們便收工回去。

當晚10點多,葉康鬆正朦朧入睡時,隻聽得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卻原來是隔壁前岐鎮的潘鎮長與另兩個人。他們臉色有點發僵地說:‘葉經理,我今天從界牌那邊過來,聽人說下午大潮時蝦塘被潮水衝壞了,具體有無損失我也不太清楚,你明天去看看吧。”

一種不祥之感蒙上了葉康鬆的心頭。難道真的出事了?第二天一大早,葉康鬆就與妻子、嶽父三人趕到蝦塘。一看,他愣住了!隻見蝦塘堤壩出現了一個二三十米長的口子,海水濤濤,湧進湧出!

“沒了!全沒了!”葉康鬆喃喃地自語著。就這樣,葉康鬆的20多萬元資金和這一年多的心血,在一夜之間就化為烏有了。

★美國創業遭人暗算再次受挫

1989年,葉康鬆遭受到了下海後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他投資20多萬元在蒼南馬站區創辦的對蝦場,豐收在即時,卻被大水潮衝毀了,20多萬元資金和他一年多的心血在片刻間蕩然無存。這一沉重打擊,使他感到了尋找新路的緊迫性。想起此前市政府一位負責外貿的副市長曾與他講過到國外搞農產品經營的事,於是葉康鬆產生了去美國搞農業開發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