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溫州元素——溫州人的性情品質和你不一樣(2)(3 / 3)

溫州人認為,成功的商人必須是一個商海觀潮的高手,商海的潮起潮落,是其本色,市場的潮起潮落,是其特征。市場有時是讓人捉摸不定的,也毫無規律可言。何時升溫,何時降溫,誰也不能左右。在市場麵前,溫州人卻能踏浪搏擊,善於分析觀察,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善變的市場。這就是溫州人超越其他地方人的卓絕之處。

溫州人也像商場的幸運兒,出現在哪裏,那裏便福星高照,商機無限,財源滾滾。如果說溫州人的成功是因為運氣好,可實在是片麵了點兒,溫州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能夠把握市場,於平淡中見驚奇。很多常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溫州人卻默默地做了,而且做得令人讚歎不已。憑著敏銳的市場意識,本著堅韌、刻苦的實幹精神,溫州人成了商海的常勝將軍。這一點在傳統產業,如服裝、鞋帽、小商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傳統產業的根基有幾千年的曆史,市場容量巨大無比。溫州人正是看到了這個巨大的市場潛力,所以才會毫不猶疑地投身其中。

在溫州商人圈,邵國峰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敏銳市場意識的人物。邵國峰是溫州永嘉縣人,早年經過自由戀愛和邵東萍走到了一起。訂婚後,憑著敏銳的直覺意識,邵國峰感到國內服裝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潛力,便一門心思想在服裝剪裁加工上尋找自己的發展之路。當時,溫州服裝生產和加工已在全國小有名氣,而自己如何起步呢,邵國峰小兩口開始犯難了。

要想在服裝行業有一番作為,自己起碼要懂服裝技術。為此,邵國峰告別未婚妻,到上海學習裁剪技藝。在那裏,邵國峰果然受益匪淺,成為一個剪裁的好手。其實邵國峰的未婚妻也沒有閑著,它來到一家外地服裝加工廠工作,但她來這裏並不是為了打工賺錢,而是偷師學藝。夫妻二人分頭行動,就等機會的降臨。

終於,屬於邵國峰夫婦的機會降臨了。1988年,邵東萍來到了濟南。那時,溫州人的加工銷售大軍已在國內各地初具形態。邵氏夫婦在濟南市場上的發展並不順利。這年邵東萍到萊蕪去碰運氣,她沒有想到偌大一個萊蕪竟是一片未經溫州商人開發的處女地。找遍全城竟沒有發現一戶溫州人做的生意,這讓邵東萍既感意外又感驚喜。

邵東萍接下來又遇到了另一個令她驚喜的事情:在萊蕪市人民商場裏,她找到了商場負責人,詢問能否在這裏租一個櫃台做服裝生意,商場負責人聽她的溫州口音,話未落地便立即表示熱烈歡迎。為了吸引外地客商進駐商場,搞活經營,商場負責人特意為邵東萍開出了免費一個季度試營業的優惠條件。

做事雷厲風行的邵東萍當即在人民商場開辦了第一家溫州人的服裝櫃台,打出了“溫州服裝”的旗號。邵家製作的西裝,款式新潮,大受萊蕪消費者的歡迎。消費者紛紛割愛放棄“中山裝”,爭先恐後地穿起了當時被稱做“洋裝”的西服。邵東萍的生意異常火爆,邵國峰立即來到了萊蕪。邵國峰的到來,讓邵東萍如虎添翼,夫妻兩人默契配合,量衣的、裁衣的、做衣的,忙得不可開交,夫妻店在商場裏成了一處好風景。

生意越來越好,邵國峰趕緊召集家裏人來幫忙。邵家人應召而至,一天天擴充形成了萊蕪的服裝加工村,後來又發展成了溫州服裝一條街。當時,邵氏夫婦的生意興隆,平均每天都要接做10餘套各式服裝。為了擴大戰果,邵國峰又開辦了國峰布匹超市,服裝加工兼賣布匹,共招收員工30多人。

不難看出,邵氏夫婦的成功因素,首先是得益於他們敏銳的市場意識。邵國峰夫婦及親友們的這種作為,體現了溫州人善於從常人漠視的地方發現商機,並能果斷地抓住商機加以擴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