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1 / 2)

中國農業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財政金融

作者:劉秀麗

摘要: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在轉變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全麵提高農業的市場綜合競爭實力以及抗風險能力。金融行業的迅速發展為我國農業的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是,由於在實現金融支持的過程中,依舊沿用傳統的支持模式,致使其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的轉型發展要求。基於此,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農業金融支持的基本原則,然後分析了金融支持下我國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所顯現出的問題,最後為我國農業轉型發展中實現有效金融支持提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農業 轉型發展 金融支持 研究

農業作為我國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國家“十二五”規劃將發展中國農業特色化道路作為糧食安全生產的首要目標,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對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這也成為了我國金融機構行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金融行業如何實現對農業轉型發展的有效支持以推進農業轉型發展的步伐,成為了其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一、我國農業金融支持的基本原則

第一,市場導向原則。要想實現農業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就需要遵循市場化導向這一原則,這是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所指的是將金融支持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並要實現以市場機製配置農業金融資源。第二,產業深化原則。這一原則的本質在於將農業金融支持的目標明確在農業轉型發展的根本要求上,即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第三,協調發展原則。農業金融支持是農業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在金融領域尋求發展的戰略政策,其所追求的經濟增長的這一過程決定了需要以協調發展為原則。第四,金融效率原則。市場經濟的實質是效率經濟,而這一經濟效率的實現需要金融效率給予支持,這就決定了當前金融效率在市場經濟效率中的核心地位。第五,宏觀調控原則。

二、金融支持下我國農業轉型發展中所呈現出的問題

(一)農業經濟本身的弱質性與信貸資金的趨利性之間的矛盾

農業自身在生產上要承擔著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其資金投入到產出之間時間長,且收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性。而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根本目標在於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於高風險、低回報、大租金量的農業經濟來說,大部分金融機構會將其拒之於門外。

(二)農業金融需求多樣化與金融功能單一化之間的矛盾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經營方式的轉變,使其生產對金融支持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對金融服務的要求逐漸提高,並呈現出多樣化的需求特點。而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缺少為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服務的積極性,隻存不貸的現象十分普遍,而作為農村金融主體的農村信用社無法通過自身的力量實現業務上的創新與轉型,進而也就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致使二者供需矛盾凸顯。

(三)農業資金需求增加與農業資金吸收能力低之間的矛盾

現代農業的迅速發展使其對資金的需求量逐漸增大,但是,由於農業本身基礎相對較弱,加上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致使其綜合效益低、風險大,而目前農村地區的保障機製尚未健全,種種製約性因素的存在致使其農業資金的吸儲能力較低,資金需求與吸儲能力之間矛盾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