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1 / 2)

新常態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

經濟論壇

作者:李漫舟

摘要: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常態”重大戰略,這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高速增加的新階段。在新常態這一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麵臨著重大的產業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充分檢索有關文獻資料和分析國內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看法,希望給有關人員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常態 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 業務集群

一、解析“新常態”基本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於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新常態”這一名詞。習總書記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從總書記的講話中可以分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新”意味著有別於過去;“常態”是指固有的、穩定的一種狀態。新常態的基本含義就是不同於過去的、相對穩定的經濟發展狀態。從本質上講,新常態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經狀態,具有客觀性、不可逆性的特點,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進入有別於過去的、高速增長的、新的曆史時期。

二、新常態的基本特點

“新常態”戰略的提出,標誌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優結構、新動力、多風險、中高速是新常態發展戰略的主要特征。

(一)優結構

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正在麵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國內的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會逐漸成為國內的產業主體。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服務業的增長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增加,2013年超過第二產業。同時,國內服務業還保持著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期趨勢,會逐步成為我國的產業主體。從需求結構的相關資料中可以看出,消費需求逐漸成為國內的需求主體;國內消費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於2012年超過了投資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表明,我國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明顯提高,消費需求也日益增長。以國內的鋁材市場發展為例,現階段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鋁資源開采→產品研發→產品加工→產品銷售的現代產業鏈,已經突破了依靠廉價勞動力進行鋁材加工的傳統發展模式。鋁材行業發展的重點在於,提高國內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產品研發中心,打破發達國家對專業技術的壟斷,在穩定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二)新動力

從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上看,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高新技術和產業集群逐漸成為國內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從相關的統計數據上看,國內大型工業企業的年收入增長速度在逐漸放緩;而電信業、物流業等新興產業的年收入增加迅速。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急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或生產轉型,依靠國內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增加的局麵一去不複返。近年來,我國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逐年攀升,需要在短時間內大力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產業,主要以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

(三)多風險

在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國內經濟發展的風險因素也在增加。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裏,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各行業間的聯係也在逐漸緊密。風險具有客觀性和不確定性,其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以近年來社會關注的樓市為例,2014年炒得火熱的樓市終於出現了“降溫”現象,全國商品房的銷售數量也有了明顯的下降。在樓市降溫的影響下,房地產投資商會暫緩購買新的土地,開發新的樓盤。這對於以拍賣土地為重要財政資金來源的地區來說,會導致當地的財政緊張,會相應增加地方債務的風險。同時,房地產交易的不景氣,導致開發商無法及時回款,就會相應增加貸款銀行的金融風險。

(四)中高速

從國內經濟增長的速度來看,從過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長模式轉變為7%~8%的中高速增長模式的新常態最突出的特征。相關研究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在度過一段高速增長後,增加速度會逐漸放緩;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在經曆過8%的高速增長後,放緩至4%。有經濟學學者指出,中國是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各個產業會持續發力,蘊藏著持久而巨大的經濟發展能量,中國有望在7%~8%的“中高速”經濟增速中發展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