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企業融資與風險管理研究(2 / 2)

(四)融資權益受損

企業融資渠道雖然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同時也不乏大量的風險充斥其中。例如當銀行不能為企業提供貸款時,企業通過股權、債權融資的難度很大,因而有可能選擇非銀行金融機構,或是將目光投向民間資本,由此也造成諸多的權益損害,使風險隨之增加。

三、企業融資風險管理的舉措

為加強對融資風險的管理,企業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樹立科學的融資理念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行融資是必然的選擇,對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技術水平、提高利潤率極為重要。但是融資本身應當是一種理性行為,即融資並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融資規模過大,企業的償債壓力也更大,融資規模不足,又會給生產經營的持續、穩定帶來影響。保持合理的權益與債務資本比例,才能為企業的穩健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企業管理者應當對融資工作持審慎態度,要以企業生產經營實際、財務水平為依據,合理確定融資規模。

(二)選擇適合的融資渠道

隨著金融業的創新發展,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可以針對企業的不同融資需求提供服務,而且在知識產權抵押、信用貸款領域也湧現出很多新的產品。麵對不同的融資選擇,企業也要善於合理決策。不同融資渠道的側重不同,成本不同,風險也有所區別。例如,企業從事穩定的擴大再生產建設,可以選擇傳統的銀行貸款;參與BOT建設則可以選擇項目融資;外貿進出口企業可選擇貿易融資;而股權、債權、資本市場領域的融資則要更為謹慎,企業必須經過多方論證才能最終做出決策。

(三)實施前瞻性的風險管理

企業對於融資風險的管理並不是一種被動行為,即使企業認為所做出的融資選擇是理性和科學的,也不能被動等待風險轉變為現實再組織應對工作。因此,企業應聘請專門的風險管理人員,針對企業融資活動,係統開展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措施的製定以及管理效果評估工作。企業製定融資方案前,風險管理人員要對目標渠道進行全方位的風險識別與評估,製定的重大融資決策應獲得董事會的批準方可執行,並且要嚴格對融資合同的審核,清晰界定違約責任。在此基礎上,管理人員應實行動態的風險評估,以便提前對風險做出預警。

(四)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

企業可供選擇的融資渠道、授信額度、償債能力等實際都與自身的綜合實力有著緊密的關聯。為此,企業首先應結合自身的優勢資源,涉足更具前景的行業。企業要注重信用建設。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型信貸產品,如對於正常盈利、信用良好的企業,商業銀行可提供信用滾動式的貸款服務,可見良好的信用水平是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李新.企業財務融資風險的規避概談[J].現代商業,2014(05).

[2]唐少景.建立企業金融融資風險預警機製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