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國水利基礎設施投融資方式研究
投資理財
作者:俞軍
摘要:城市化京城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然而與我國現階段城市化進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其中項目建設資金的通融問題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因素。本文從綿陽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概況出發,分析了現有水利設施投融資模式的瓶頸,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利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創新策略以及相關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水利基礎設施 建設 投融資
一、綿陽市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概況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推進,國家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強,但仍有地區水利設施建設並不到位,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綿陽市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麵盡管已經頗具力度,但由於大型骨幹水源工程的缺失,導致轄區內水利設施建設並不完善,對水源儲蓄能力有限,已經影響到綿陽地區的整體供水需求。目前,綿陽地區大中小各類水庫共計803個,水容積總計9.48億立方米;小型水庫總計793處,總供水能力保持自.621億立方米;小微型水塘圍堰居多,共計60490處。總體來講,綿陽市總體供水緊張,並且水庫建設多為上世紀80年代建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洪和發電,而應用於民用的灌溉、養殖、生產用水不足,並且由於這類水塘圍堰建設多為小微型,因而在抗洪方麵所發揮的作用也並不明顯。綿陽地區總體蓄水能力無法抵禦大強度洪峰的侵襲,對自然在災害的抵抗你能力有限,並且從水庫的分布情況著手進行分析,綿陽市整體水利發展雖然維持在一定的平衡水平,但基礎設施讓然相對滯後。
針對這種局勢,綿陽市近年來出台並實施一係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政策法規,並且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灌溉區”以及“全域灌溉”的中心,積極推進區域水利設施建設,並且以城鄉統籌的方式推進產村融合,極大的促進了地區水利建設的發展。同時,綿陽市政府牽頭開建武引二期灌溉渠工程,其核心圍繞金峰水庫、梓潼鳳凰水庫、燕爾河水庫、江油沉水水庫、西梓幹渠等,並且引入開茂水庫建設、鹽亭新華水庫、草溪河水庫等一些列水利工程,使綿陽地區水利建設現狀得到極大改善,並且著眼於農村建設,在水利方麵以興修農田水利為主,對其中99座水庫進行抗險加固,加快建設涪城區、三台、江油的水利聯線,使區域範圍內2000公裏的渠道配套防滲工程建設順利推進與實施。此外,綿陽市大興土木耗資7500萬元加強農村地區飲用水的水源建設,緩解了當地15萬農村人口用水緊張的局麵,並先後投入2.13億元對中小河流的防洪抗洪堤壩進行建設。
二、現有水利設施投融資模式的瓶頸
(一)投資總量有限
政府在投資方麵的扶持力度有限。我國水利工程資金不足情況由來已久,國家在水利設施方麵的建設速度明顯滯後於經濟的發展速度,導致在農村耕地地區防洪抗旱工作無法得以有效開展。同時,我國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麵,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來籌措資金,其中多數資金都是有政府財政來承擔,但中央在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方麵,僅僅會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而其中80%的資金則是由省、州、縣來自主籌措,而地方財政對於水利建設這種大型工程在財政上明顯乏力。中央對於水利建設采取固定配給的方式,因而地方財政出資決定了地方水利工程能否正式上馬,但地方財政多數用於經濟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投入較少,財政支出較為乏力,因而無法滿足項目的資金缺口,造成即便是上馬項目也多由於資金中斷而被叫停,甚至長時間無法完成並投入使用,造成水利工程的閑置和荒廢,反而對政府財政產生負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