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的探討
投資理財
作者:董音茵
摘要:強化政府衛生投入項目績效管理,是提高衛生投入資金使用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探討了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的內容及思路,提出做好以合規性指標、效果性指標、經濟性指標和公眾滿意度指標為內容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為政府性衛生資金績效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府衛生投入 資金 績效管理 指標
2009年以來,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各級政府對醫療衛生行業加大了資金投入。政府衛生投入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通過支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藥品供應保障體係建設,使人人能夠公平合理地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政府撥入專項資金管理的現行基本模式是:醫療衛生資金在各級財政預算中以單獨的類款項存在,醫療衛生機構將全部經濟活動納入預算編製,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與控製。財政補助資金將以績效目標審核作為安排預算的前提,使用時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此管理模式在程序上相對完善,然而實際運用中,還存在衛生經費投入與民眾健康績效、民眾醫療保健滿意度的不匹配,也就是政府加大醫療衛生的投入仍沒有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滿意度。因此,要充分發揮衛生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做好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是必要的手段。
績效是指既定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取得相應結果的有效性和效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績效”和“績效管理”開始引入政府公共管理,績效管理成為提高財政資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成為財政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績效管理的“3E”原則(經濟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 )),可對衛生投入資金實施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追蹤問效,通過績效評價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科學性、效果性,保證公共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
一、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的內容
目前政府投入醫療衛生機構的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承擔的衛生公共任務。衛生資源的配置重點是保障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與人民群眾需求相統一,因此強調產出或績效撥款比以投入撥款為基礎的模式更有效率。對資金投入項目績效管理不僅是對衛生投入活動的過程進行評價和監督,更是以政府衛生投入活動的效果為最終目標,其核心是政府衛生投入活動的目標與結果,以及結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確定績效管理的內容: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目標要製定合理明確;建立科學、規範的績效考評指標體係;對績效目標管理結果、績效跟蹤情況和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實施考核與評價;強化考評結果的應用,落實整改措施,增強支出責任,壓降運行成本,促使政府衛生資金投入公平有效。
二、衛生投入資金績效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專項資金投入的製度與規則
做好政府衛生投入資金的專項管理,首先要從項目管理的各環節入手,製定相應的規章製度,項目立項必須遵循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衛生事業發展的技術經濟政策;其次對專項經費撥付與使用形成科學的運作流程,對開支範圍、核算方法和經費補助將實現的目標,做到事前控製;最後在項目建設過程、完工驗收後要通過績效評價體係進行跟蹤問效,確保以製度規範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和控製。
(二)對政府衛生投入資金實行全麵績效預算
績效管理良好的開端就是要做好全麵合理的績效預算。績效預算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以項目成本為衡量標準.以業績評價為核心的一種新的預算管理模式。績效預算的明顯優點主要有兩點:一是易於橫向比較。同一水平的醫療衛生機構完成同樣任務,資金如果存在較大差距,可對差異進行分項比較,則低效或無效資金的使用部分就會顯現出來。二是便於縱向比較。在專項資金使用跟蹤過程中,定期將預算執行情況與預算的計劃目標和時間節點進行對照,查找問題,及時調整偏差。績效預算實行目標管理的流程一般為: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項目數據庫,按照輕重緩急原則,選擇下一年度優先進行的項目,可自行成立績效評價工作組、明確項目負責人,收集績效評價數據和材料,對項目首先自評。在編製下一年度收支預算時,同時根據自評結果編製項目立項報告,在立項報告中對項目進行具體的可行性論證,將申請資金的理由、預算資金構成以及未來能達到的績效等作詳細論述。財政專家將根據立項報告對項目進行評審,通過後,財政撥款才正式下達。通過績效預算,大大提高了政府衛生資金使用的目的性和計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