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進一步加強農業專項資金審計研究(1 / 2)

進一步加強農業專項資金審計研究

審計廣角

作者:王鵬

摘要: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二年聚焦“三農”問題,加大對“三農”的政策支持,並不斷增加對農業項目資金的投入力度,因此審計機構更加關注農業資金問題,組織了農業資金專項審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不少審計上存在的不足,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果,更好的為“三農”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本文試圖就此問題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農業資金 專項資金 審計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提高農業專項撥款比重,農業審計順理成章地成為審計部門的工作重點,在針對我國農業資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著資金管理部門和資金種類多、項目分布較廣等特點,由此特點審計機構提出,要以農業專項資金審計為重點工作開展專項審計與審計調查,由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發現了審計之中不足之處,如何加強農業專項資金審計,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果,更好的為“三農”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推動審計工作整體向前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思。

一、 農業專項資金的特點

農業專項資金是通過國家下達的,主要用於現代農業、幫助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民生產生活的專項資金支出,其中由預算內農業資金專項支出、預算外農業專用資金、政策性農業專項資金貸款及運營外資的農業項目資金等。並按專項分配管理的特征:

(1)政策性較強。每筆資金都圍繞著國家的方針政策來安排,並有明確的使用用途及範圍。

(2)點多、麵廣、線長。農業專項資金是通過財政部門、農業部門及金融組織下達的,最終要下撥到使用單位,其項目的涉及麵廣。

(3)實效性強。要求每筆專款應發揮效益,要切實的為農業、農村、農民辦事,堅持造福於民。

根據農業專項資金的特點,結合做好審計工作的實際,為政府及相關單位使用管理資金,落實國家宏觀經濟決策,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 農業專項資金在審計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新環境對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帶來的挑戰

國家在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同時,對農業審計服務“三農”的期望值更高了。各級政府部門對“三農”資金的投入規模越來越大、領域越來越廣,財政支農專項資金“點多、麵廣、線長、政策性強”的特點將更加明顯。當前農業專項資金審計需求與審計資金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將顯現得更加突出。

(二)重查處、輕分析和落實較為普遍

多數審計人員非常重視對被審計單位違法違紀問題,甚至把按照法律法規審查認為是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的一切,而並未對審計中存在的社會因素、主觀因素和根治問題的對策重視不足,要清醒的看到,我國農業專項審計中,存在著對資金分配、管理、使用中違法違規行為,還要對落實支農惠農政策重視起來,要對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民增產糧食增收等影響因素,分析查找並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意見建議,還要意識到審計查出問題不是工作的全部,要把更好的改正不足、加強管理和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益結合。因此既要加強審計工作的分析能力,還要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

(三)審計人員知識結構、素質能力待提升

提高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需要針對審計出現的原因、不足及產生根源等要全麵且深入的展開調查工作,提升到幫助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高度,來進行研究分析,這樣將能真正發揮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的作用。當前,農業專項資金審計人員在知識結構不合理、素質能力不強,具體工作中查賬較內行,在深入調查研究時,對一些涉及政策性、傾向性問題舉棋不定、模棱兩可,知識結構和素質能力不足明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觀念意識上,部分審計工作人員認同,審計即查賬,而對其他方麵卻不願做更多嚐試,二是通過結合調查研究與分析問題的方法上,對運用的技能、方法掌握不到位,如怎樣選定調研題目、製定可行性方案,如何將個別問題深入研究,怎樣將繁雜的資料進行分析、彙總、加工和提煉等知識匱乏。

三、 加強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的認識

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進入新時期,筆者認為對加強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工作應做好以下方麵工作:

(一)明確審計判斷標準

在對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判斷標準上,應把能否農業增收,將衡量農業資金的使用效果、管理水平為基本標準,將能否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作為衡量審計工作的根本目標。首先在審計判斷標準上,即判定每筆農業資金項目使用的情況,既要參照傳統的法律法規去衡量,又要將其與農民的收入掛鉤。如果對農民增收不起作用,即使嚴格按照法規製度使用,也不能完全認為資金的管理使用是有效的,審計人員需要進一步分析專項資金使用的現狀、查找出原因,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不合適單位的具體情況,或是法規政策脫離實際難以執行。第二在評判審計自身工作標準上,不僅在發現查出問題,收繳資金上,更為重要的是能否通過專項審計工作,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