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人力資源
作者:陳宏林
摘要:本文首先剖析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的原因,闡述了產學研合作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推動作用,探討了創新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 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全球化,人才國際化,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憑借科技優勢,獲取了國際產業超額利潤。而我國的許多產業在參與全球化競爭中,由於自身技術優勢並不明顯,參與全球化競爭能力不強。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工業4.0、“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明顯。在科技創新方麵,近年來,我國每年都有3萬多項科技成果問世,雖然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但主要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嚴重偏低,我國的科技創新成果的浪費十分嚴重。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30%左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10%,與發達國家80%成果轉化率的差距太遠了。當前,創新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一、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的原因
(一)科技成果轉化的缺少內生動力
由於我國現行的考核機製,注重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在非常理想的環境下做出來的科研成,轉化耗費的人、財、物是非常巨大的。單靠科研人員,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配套政策支持是很難的。企業希望科研院所拿出一個產品成果而不是實驗室成果。很多企業購買受讓後,轉化中可能質量不穩定或者成本偏高而很難產業化。導致這個轉換環節企業、大學或科研院所沒有能力做或不想做。從實驗室成果轉化現實的商品有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二)管理體係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視不足
國內大學或者科研院所更多地注重科技成果,對科技成果是否能產業化的考核力度不夠。國內大學或者科研院所考核科技成果的標準關注發表多少論文,是否通過專家鑒定,曾經獲得多少獎?顧及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受製的因素很多,所以未能將科技成果是否轉化?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
(三)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不夠完善
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技術市場中介;技術市場中介的完善和發展有益於成果的推廣轉化。政府在產業轉型升級上要積極作為。科技成果是一種技術商品,科技成果的轉化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技術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全過程的服務。我國政府作為技術市場的管理者,要培育我國技術經紀人隊伍,提高中介人員科技業務素質,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成果轉化牽線搭橋。政府要出台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引進科技成果,對企業研究開發,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發生的各種費用給予財政扶持。改造傳統產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出台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為科技成果產業保駕護航。
(四)科技成果轉化的壁壘很多
目前,我國的每年都有3萬多項科技成果問世,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及高校,這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第一個壁壘。好多科研成果在實驗室,是科學家在非常理想的環境下做出來的,要想變成現實產品,要在真實的環境設計出工藝,按照工藝安排,設計出生產線。現在科學家可能有20%的精力做科研,研發出一個成果要想完全投入生產中,要花費80%的精力與時間用於轉化上,這成果轉化的第二個壁壘。科技成果轉化耗費精力是非常巨大的,需要時間、金錢。要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化,需要企業家與科研人員根據市場及自身的條件對潛在的科研成果進行篩選、甄別,鑒於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市場、成本等諸多的不確定性,科技成果轉化所需資金的風險性不言而喻,沒有政府、金融機構及民間風投資金的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還是很難實現的,這也是成果轉化的最大壁壘。
二、產學研合作有助於科技成果產業化
企業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僅靠資金、人力的投入上規模,通過量的擴張增加盈利的提高風險越來越大。企業隻有不斷吸納新的科技成果寓於產品開發和發展生產之中,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才是企業提高產品競爭力,實現盈利水平穩步提升的有效途徑。
在國家有關部門政策引導下,高校及科研機構承擔建設了一大批科技創新基地。引導高校與國家科研院所的合作,可借助科研院所先進的儀器設備、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礎和快速直接的科技信息等實驗條件,協力開展科研活動。充分利用國家科研院所和大學現有的科研優勢,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研究課題的重複。從培養適用型人才的角度來看,也必須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高校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和科技活動兩種不同的方式,達到培養創新型、適用型人才的目的。社會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能盡快進行創新活動。隻有讓學生,特別是研究生在校期間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科研活動,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