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教育基金會發展趨勢之思考(2 / 2)

傳統“等、靠、要”的籌資格局已被打破,高校已經開始主動尋求多渠道辦學經費,如果想要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然要加強基金會社會公眾的關注度,通過學校品牌建設及對外宣傳手法,利用廣泛的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及現代商業營銷手段,讓社會廣泛關注教育事業發展,積極參與教育基金會的發展建設,提高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廣泛的知名度,引導社會各方人士積極響應。上到國家、政府,下到企業、個人,動員可以響應的群體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從多樣的捐贈主體到多樣的捐贈形式,形成強大捐贈意識,重視教育捐贈的意義,培育與弘揚捐資助教的社會風氣,帶動高校教育基金會蓬勃發展。

(四)建立專業投資隊伍,實現基金會資產保值增值

基金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籌資、投資是基金會日常工作之一,其環節眾多,細節複雜,結構多變,對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方麵要求高,同時考慮到基金會運作上要盡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那麼就要求隊伍擁有較好的專業素質、較強的交際能力,建設一支以專業化人員為主、以大量誌願者為輔的隊伍,擁有法律、財務、教育、經濟等多方麵的專業背景人才。

(五)建立信息公開和監督機製,提高基金會的社會公信力

隨著高校教育基金會的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對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為了防範有類似中國紅十字會等部分基金會係列問題的產生,需要規範管理透明化,運作實現製度化,通過公眾渠道向社會及時公開信息。基金會的資金從募集到使用,從收入項目到支出明細,實現全麵、客觀、真實的反映。同時加強內外部的聯合監督,內部從募集到使用,外部從專項監督到全麵審計,多層麵、多角度的建立監督機製,使基金會信息的公開與監督落到實處,使捐贈者及時了解資產使用情況,提高基金會的社會公信力,這是關係到基金會運作成敗的關鍵。

二、結束語

高等教育是一項準公益事業,政府提供的財政資金一直是高等教育事業賴以支撐和發展的基礎。在高等教育體製改革之後,其可持續發展麵臨諸多的問題,辦學經費短缺問題尤其突顯。多渠道籌措高校教育經費,積極拓展經費來源,已然成為眾多高校共同致力的一項基礎性、關鍵性任務。國外眾多一流高校在基金會資金募集、資金管理、資金投資等方麵擁有大量的經驗值得借鑒。國內高校教育基金會經曆20多年的摸索發展,伴隨著法製體係的健全,在支持高校發展方麵也是取得了較多符合國情的經驗,在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的教育基金會發展更是需要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運作,從而為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麗麗.高校教育基金會實行項目管理探析[J].財會通訊,2013;6

[2]胡娟,張偉.哈佛大學資金來源、籌資模式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3]刑相勤,苗苗,劉銳.中美高校教育基金會運行機製比較及思考[N].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4]朱錫平,陳英,唐英.高等教育財政體製改革:國際經驗與中國選擇[N].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9;3

[5]孫靜.我國高校教育基金會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高校後勤研究,2013

[6]財政部 民政部關於加強和完善基金會注冊會計師審計製度的通知.中國工會財會,2012;03;03

[7]基金會將必須接受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現代審計與經濟, 2012;02;29

[8]郝新華.基金會將必須接受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財會信報,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