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幾個搞證券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覺得近期的市場越來越不好把握,原來的很多分析方式都不再好用,研發人員的壓力越來越大。沉默許久,一個朋友突然感慨地說:“這個市場越來越有自己的性格了。”這句話讓我心裏一亮,因為它暗合了我最近跟蹤研究中國證券市場所試圖得出的判斷:曆史性的轉折正在到來。
2000年以來中國證券市場的一係列市場化推進措施及其所預示的基本格局的調整,讓我預感到市場發展轉折點的到來和階段性劃分的可能,對於前一階段我們應該有一個全麵的總結和評價,對於下一個階段我們應該有一個係統的規劃和展望。我這裏隻是嚐試性地提一些想法。
從1990年深滬兩個交易所成立至今的10年可以劃為一個大的階段。在這10年中,證券市場的發展經曆了由最初僅僅作為國企改革的試驗田,不行就關了,到最終成為推動國企改革的主要載體的過程。市場發展的主要目標也就逐漸明確地定位於:利用證券市場為籌集資金、為國企解困、改革提供一個緩和、寬鬆一點的環境和一段較長的緩衝期,防止困難國企在某一時點出現集中性、大麵積倒閉。為此目的,證券市場的籌資功能得到強調和發揮,其他方麵的建設隻做兼顧。10年下來我們看到,這項工作應該說做得非常出色,截至到1999年底,深滬兩市累計籌集資金3693.29億元,深滬上市公司總數達到947家;各行業中的骨幹企業基本已上市,獲得了加速發展的資金,成為帶動行業發展的領頭羊;在緩解資金困難後,一些企業通過體製轉型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改造,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成為股份製發展的成功典範,出現了海爾、康佳等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知名企業;一些企業雖然隻用資金緩解了暫時困難,未能完成企業轉型,但卻利用證券市場進行了企業重組和產業調整,通過適時的進退實現了企業的全麵創新,完成了蛻變。托普軟件、科利華、全興股份在證券市場上的出現和崛起,引發了我們對國企改革和證券市場建設的另一種思考。以上各方麵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在這10年中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居於主導地位的國有資產的證券化工作,以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和較為充裕的資金保證了相當部分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維持、改造和再發展。
當然也應該看到,服務於上述目標,證券市場的發展也存在許多顯而易見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幹預和人為限定。比如在上市企業的選擇上、上市審批上、配股增發上、收購重組上體現了更多的行政主導色彩,在股權設置、投資群體、交易場所、交易工具等方麵做了更多人為的限定。這些幹預和限定在麵對規模越來越大、獨立性越來越強的市場時,常常使政府陷於非常尷尬和被動的境地,這種情況在本階段的最後幾年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這本身也預示著一個新的階段的到來。
以2000年一係列市場化改革措施為標誌的證券市場發展新階段,是建立在國有企業已基本解困,上市公司不再單純以尋求資金為目標,中介機構自律機製強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業務評價標準,投資者群體趨於成熟、穩定,尋求對市場進行理性判斷的標準,整個證券市場已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基礎上的。這樣一個基礎表明,隨著市場體係的完善,證券市場正逐漸具備自己的發展規律。這可以從正反兩方麵來解釋。正的方麵,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上市公司在製定發展戰略時更多地將自己置於一個開放的背景下來考慮,產業發展方向逐漸與國際趨同,體現在國內市場與全球市場關聯度的增強(雖然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市場之間的直接聯動還不具備);隨著各行業中的核心企業上市進入證券市場,證券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互動性逐漸增強,市場的發展與二級市場的炒作開始更多地依據理性判斷來進行,證券市場也逐漸成為經濟的“晴雨表”,而不單純是政策的“晴雨表”;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上市公司除了融資之外,開始對證券市場提出了更為深層次的功能要求,這些要求是證券市場自身發展規律的外在體現。反的方麵,管理層在前一階段後期調控的尷尬,市場反應與政策目標的背離可以作為一個信號,即目前的證券市場規模與要求,已經使管理層無力再做出前期那樣麵麵俱到的精致設計,需要承認市場發展自身規律的存在,並通過完善市場來強化這些規律的正常發揮。
至此,下一階段證券市場的發展目標也就可以做一個歸納:加強市場化建設,通過市場體係的完善與深化,逐漸健全市場各項功能,為國有企業的進一步改革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更為公平、激勵的環境。以下幾個方麵應納入考慮的範圍:1)逐漸打破原來為救國企而設下的各種限定,建設公平的市場環境;
2)逐漸取消原來漸進改革過程中設下的一些過渡性限製,如A、B股問題;
3)進一步利用證券市場實施國有資本進入與退出的選擇,在國有資本戰略布局的調整中發揮重大作用。
(寫於2000年4月,未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