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最多、行動範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鄭和下西洋傳播了當時先進的中華文化,極大地促進了中外文化與貿易往來,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達到了繁榮頂峰。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治局勢,調整生產關係,恢複發展經濟,為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明成祖時期,明朝的經濟軍事實力發展到鼎盛時期。明朝的科學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領先世界。這些為明代擴展海外貿易打下良好的基礎。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7月11日,鄭和率領龐大的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河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泊,等候東北季風到來。冬天,鄭和率船隊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出洋遠航,經南中國海域,首先到達占城(今越南歸仁),然後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滿刺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舊港、阿魯、蘇門答刺、南巫裏(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上)。從南巫裏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今斯裏蘭卡),然後到達小葛蘭(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欽)、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鄭和在古裏立碑紀念,碑文說:“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鄭和在國外建立最早的一塊碑。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鄭和船隊回國。
鄭和先後七下西洋曆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第二種叫“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船隊,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
鄭和七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外各國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外交使上曆史性的突破。同時也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延伸閱讀
鄭和與魚、苦瓜
費信曾隨鄭和四下西洋,在鄭和使團中擔任通事教。在他著的《星勝覽》裏記載,鄭和當時下西洋時帶了許多蔬菜、菜種,以及魚肉之類到了南洋。因為生魚離水仍能生存很久,所以帶去不少烏魚(即生魚)作為船夫的夥食。這種魚適宜在亞熱帶繁殖,很快就傳布到南洋各地,數百年來,南洋一帶到處都有生魚上市,產量還很高。後由華僑傳播到美洲各地都,並成為華僑常吃的魚類之一。外國人也很喜歡吃這種魚,稱它為“唐人魚”。
《星勝覽》中還有一段說:“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時,其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這種一等瓜就是由鄭和帶回中國的今天我們常吃的苦瓜。此外,鄭和還帶回很多名貴物產,如燕窩、魚翅,爪哇特有的水果榴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