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與人文交彙(2 / 2)

再來說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人文主義的中心部分,但我不想多說,因為它的體係太複雜了。我想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反過來解讀。佛教有一本重要的經典,是《華嚴經》,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王以人為本,億兆同一身”,意思是說王以所有的大眾為施政行為的根本,所有億億萬萬的子民,就相當於他自己。所以說並不是愛民如子,而是愛民如己。並且佛經中說:“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不能成無上正覺。”

因此,究竟是個體還是群體,是小眾還是大眾,構築了產品人本主義的一個核心的思想。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會議,到前不久召開的德班會議,節能、減排、低碳已經成為造福大眾的一種趨勢。如果把場麵上的東西留給政治家去做秀,我們可以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是如何為社會大眾和人類實現科技對人文主義的真正貢獻。

曾經有一位電信工程師,他是從農村成長起來的,他有這樣的創想,就是把農村種水稻發芽的過程,複製到飯煲中去,將飯煲的普通煮熟飯功能發展到能夠煮出好的口味,一直到通過發芽技術的應用,看能不能讓大米的營養成分有效提升。當他帶著這個主題,從科技的原創設計產品的時候,他達到的境界,使得他不再僅僅考慮產品的功能,他想到的是“我”如何改變大眾的生活方式,如何能夠讓更多的消費者從健康的角度享受科技的關愛。

所以,一個具有人文特質的產品,它與使用者交流,不僅強調人機關係和諧,強調人機界麵和諧,也強調細部的視覺、聽覺審美,也強調產品功能的簡潔與準確,更是從另外一個更為廣義的角度,構建一個有價值的、影響人類生活方式的實施方案。

我以上所講的,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從狹義到廣義的工業設計概念。但僅僅是一個概念,我認為並不是它的全部,所以我要提出第三個觀點,就是人文科技,具有人文特質的科技創新將為普羅大眾創造更多的精神福利。

如果當年弗蘭西斯·培根談到物質福利的時候,看到了科技價值,那麼站在現在的曆史階段,我們更應該提出科技與產品給社會大眾創造的精神福利,我想它應該有五個方麵的成績。第一,安全可靠,可以信賴。就像《非誠勿擾》電影裏的台詞,“你在與不在,他就在你的身邊”,非常安全,非常可靠。第二是功能帶來充分愉悅的體驗。第三是價值,是文化和產品共贏。第四是人文主義的關愛。第五是對使用者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激發。

對此我不得不提微波爐,真正將微波爐進行家庭普及化的,雖然格蘭仕是一個始創者、推動者,但是真正推動其普及的仍然是消費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不是消費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對西式烹飪工具中式挖掘的創意,就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從20世紀90年代一直到現在,厚厚的一大本菜譜。對於中國菜肴的微波爐烹飪方式並不是格蘭仕發明的,而是消費者在使用的過程中發明的。從當初方形的微波爐到今天的圓形,正是由於消費者的創意,激發了我們製造者的原創精神。所以,我想說大眾的精神福利不簡單隻是由產品本身創造,而是消費者、製造者共同創造的,它不僅是大眾的精神福利,更是社會的精神福利。所以,人文科技的使命不僅是滿足,而且還是提升。

我希望消費者能夠記住格蘭仕品牌,記住它不是因為它做了很多廣告,因為格蘭仕品牌消費者早已耳熟能詳,是希望大家看到在中國有像格蘭仕這樣的一大批企業,它們正在尋求更為完美的科技與人文交彙,而格蘭仕隻是其中的一員。要記住它們並不是因為它們在市場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也不是因為它們是成功者,而是因為它們堅守理念,並付諸實踐。它們的實踐告訴我們:科技無處不在,人文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