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暴風驟雨——來勢凶猛的全球金融危機(1)(1 / 3)

華爾街在危機中苦苦掙紮

金融危機對華爾街的衝擊使得有些學者寧願把早已約定俗成的中文譯名“華爾街”(Wall Street)更改為“柵欄街”,他們甚至拿出考證“Wall”的拉丁語詞根就是“柵欄”這樣博學的理由。當然,促使學者們如此創意想法的卻是金融危機下華爾街的現狀。他們認為如今的華爾街譯為“柵欄街”可能更為準確。柵欄一般都是用木、竹做成的,經不起風吹雨打,時間一久就會朽爛,就不是“堅不可摧”的了。

從人們潛意識把“華爾街”更改為“柵欄街”的心理變化中,可以看出危機之下的華爾街搖搖欲墜,苦苦掙紮的生存狀態。

在新興科技公司掛牌上市,股價一翻再翻的年代,還有衍生金融產品與股市的組合投資讓人們充滿信心與期望的幾年裏,華爾街金融機構在人們心目中可算得上是金字招牌,而在華爾街工作的基金經理人、市場分析師、律師、會計師甚至股市交易員,都是令人羨慕的高收入階層。

正是因為許多重要金融機構的總部及紐約的證券交易所都坐落在華爾街和外圍一帶,使得這條300多年前舊城牆拆除後鋪設的街道——華爾街(Wall Street),已成為金錢的代名詞。

然而,2008年9月2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華爾街“地震”中幸存的兩大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公司獲準向商業銀行轉型。至此,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已經在華爾街金融危機中全部消失。至此,一些學者和經濟學家們紛紛把他們的演講稿或文章中的“正在消失的華爾街”重新修正為“要消失的華爾街”。作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如今它預報的都是陰、雨、冰雹和暴風雪。不少人不得不像魷魚一樣被炒走了,而對之心向神往的人現在已不做此想或想也沒有用了。

甚至曾經以在華爾街上班而自豪的銀行家和白領們成為了“過街鼠”和“賤民”。他們的日子不好過了,他們不僅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飽嚐世態炎涼。他們羞於提及曾經引以為榮的華爾街經曆,甚至不惜謊稱自己是色情行業從業者。曾經在摩根大通供職11年的艾麗·周在危機中遭遇了裁員。她說,對於這份工作,她有很多懷念:朝夕相處的同事,不菲的收入,自己所在的技術支持團隊……但有一樣東西她不會留念,那就是向別人提及自己曾在摩根大通工作過。現年35歲的周女士說。“能在摩根大通工作一直是件充滿榮耀的事情,可是一個星期前,當我向一個攝影師提及自己的工作時,他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說:‘哦,你就是其中一員啊。’”

新澤西州一份報紙新近刊登一幅政治漫畫,畫的是一艘快要沉沒的破船上,老鼠四處逃竄。船身上寫著“華爾街”,老鼠們則掛著“首席執行官”和“分紅”的標簽。

華爾街的形象遭受破壞也正說明了華爾街危機的嚴重性。

根據市場顧問公司Oliver Wyman的資料,2008年華爾街的12家最大的投資銀行就裁減了1/5的人員。由於美國政府對於接受緊急扶困援助金融機構的監管設了許多新規定,包括薪酬設限,不少並沒有被裁員的金融專才也不願意在被束縛的機構工作。《紐約時報》形容“華爾街彌漫出走的氣氛”,那些過去原來在大金融機構擔任決策主管的人士在離職後自立門戶。甚至不少人是帶著客戶和熟悉的業務投靠外國銀行或是新興金融服務公司。而金融專才的出走可能使得這些仍在困境中掙紮的公司更難複原。

華爾街彌漫著恐怖氣氛。房地美高級副總裁兼代理首席財務官大衛·凱勒曼因壓力所迫選擇了自殺。

凱勒曼在可以退出的情況下選擇留在公司努力解決危機帶來的難題。然而挽救房地美要比凱勒曼想像的艱難很多。不斷高漲的房貸壞賬率和不斷貶值的用來抵禦利率變動的金融衍生品使得房地美虧損不斷擴大,特別是被政府接管之後,房地美作為實現奧巴馬挽救房地產市場政策的工具之一,被迫購買那些低於售價的房屋,並且超額借貸,強勢監管與股東利益難以同時兼顧,而敏感的獎金問題讓凱勒曼遭到了輿論的譴責。超負荷運轉的凱勒曼感到了力不從心。事實上,無論是房地美還是整個美國房地產市場,境況確實沒有多少好轉。作為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持有或擔保的住房抵押貸款總額占全美住房抵押貸款總額的近一半。房地美在被美國政府接管之後,財務和經營狀況並沒有好轉,2008年全年巨虧500億美元,僅去年第四季度淨虧損就達到239億美元,相當於上年同期虧損額的近十倍。

凱勒曼最終選擇自殺更為美國經濟和華爾街增添了一份悲劇色彩。人們也從中看到這場危機影響之深,美國房地產市場複蘇之艱難。

經濟危機給華爾街更大的打擊還在繼續。曾經傲視全球的花旗股票如今淪為垃圾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