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突圍2009——中國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展望(1)(2 / 3)

第四,積極穩步推進區域貨幣和金融合作。這對中國尤其重要。中國應該加速和周邊國家的金融貨幣合作,特別是和東南亞國家的貨幣金融合作,迅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擴大人民幣的流通範圍。為今後進一步談判構建世界貨幣做好準備。中國尤其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和國際貨幣“戰國時代”的形成。

第五,維持目前的國際貨幣體係不變。最多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人事安排和股份比例上有所調整,增加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

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思路和藍圖並不缺乏,而且各國行動的動力也是積極高漲。但是改革行進的阻力也不可低估。

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出於政治原因,創建取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體係不會一帆風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使美國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獲得了巨大的金融、經濟甚至政治優勢,它們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支持取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改革方案。美國當前雖然深陷危機,但其強大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實力並未遭受根本削弱。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中國、俄羅斯、印度還是其他新興經濟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都無法獲得與美國相匹敵的主權信譽和實力,而這兩個因素是支撐國際儲備貨幣生命力的關鍵因素。即使在當前深受危機影響的背景下,仍然可以看到沒有哪個國家和投資者倉促地把美元換成其他資產。事實上,中國、日本等美元儲備大國仍然增持美元資產就是最好的證明。

另外,現在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呼聲多基於政治目的,而對於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來說,在各國經濟都困境重重時,仍然要“矬子裏麵拔將軍”,持有美元還是相對偏好。同時,通過政府間製度安排等非市場途徑來弱化美元地位,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涉及到美國是否願意慷慨退出,以及退出成本怎麼分擔的問題。況且,美元垮台的受損者不僅是美國,東亞等淨儲蓄國也首當其衝。應該說,長期來看當前的國際貨幣體係雖然處於“亞健康狀態”,但並未曾“病入膏肓”,除非發生國際勢力格局的劇變,它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改變。

國際貨幣體係改革並非易事,但並非不應討論和逐步改革。國際貨幣體係,本質上是世界經濟格局的反映。當前的國際貨幣體係是沿襲布雷頓森林體係而來的,是經過一定的市場選擇的結果。但是國際貨幣體係具有強大的自我維持慣性,其變革很難僅僅通過市場的力量,其改革是各國經濟實力的較量和博弈的結果。要想在較短時間內,不經過艱苦的努力就實現國際貨幣體係的根本變革,是不現實的。

從目前來看,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係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維持。因此,很多政策的選擇仍需要在當前的國際貨幣體係框架下思考。但畢竟國際貨幣體係改革的方向已經清晰,相信未來各國之間努力磋商重整全球金融格局,加強金融監管和建立IMF平等議決機製,達成積極的共識。

改革國際貨幣基金體係,建立發揮全球財政和央行的職能,這將是未來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任重道遠。

不平坦的保“8”之路

2009年,中國將首次出現兩位數以下的經濟增長速度。

金融危機爆發影響到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麵,中央決策層經多次論證終於在政治局常委會經濟工作會議上把2009年的工作基調定位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在這之前中央把2009年國內經濟增長目標定位在8%。

一位參與製定2009年經濟目標的人士說,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8%是一個底線。若低於8%,我們將遇到更大的困難,許多發展問題、社會問題都不好解決。

對於2009年的中國經濟基調和經濟目標,《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說:“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後、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黨中央全麵深刻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明確具體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會議總攬全局,求真務實,鼓舞信心,對於統一全黨認識、凝聚全國力量、協調各方行動,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保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國家統計局於4月16日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2009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57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個百分點。雖然對中國以往增長速度而言,這個數字不很光鮮,但相對於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負增長的狀況,這個成績實屬不易。雖然經濟形勢出現積極變化,但結果好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