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全年實現經濟增長率8%的要求,一季度GDP僅有6.1%的增速,顯然不能算是很好看的數字。之所以人們會對未來經濟走勢作出樂觀預期,主要是看到了這6.1%背後發生的一係列變化。首先,這一數字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在進一步加深蔓延、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進一步加深、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明顯減緩的形勢下取得的,就像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所言“是很不容易的”,顯示了我國經濟抵抗外部危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我國去年下半年以來出台的一係列擴內需、保增長政策,已經初見成效,經濟運行正在出現積極變化。
雖然從第一季度的相關經濟數據顯示了中國經濟處在樂觀狀態。決策層對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8%的最低限目標仍有很大信心。但是國內的經濟學家們仍表示擔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日前表示,根據近期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一些代表性企業的調研情況來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正在呈現惡化的趨勢。按照目前的評估,其衝擊程度不會低於1997金融風暴。從特定金融產品擴展到金融機構,進而擴展到全球金融市場,目前正處於從金融體係到實體經濟的傳導階段。
造成部分人對危機估計過低的原因在於金融危機的傳導需要時間。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的金融市場的調整幅度顯著大於美國市場的調整幅度,這除了去杠杆化導致的資金流出原因外,也顯現出投資者對於這種即將傳染到來的金融危機的深刻擔憂。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中國內地市場2009年不會出現通縮情況,但要保持8%的經濟增長可能有困難。
吳敬璉認為,內地早前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可以幫助中國經濟,但對促進消費所占比例很小。他建議,分配這筆款項時,應優先考慮促進消費的措施,比如社會保障體係的建立及人力資本的投入等。他相信,中央應繼續放寬貨幣政策。他還說,難以預測人民幣走勢,因為彙率是依據供求關係。而早前中央大幅減息,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過往中國是靠收購外彙增加貨幣供應。
麵對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中國的改革步伐是否會因此放慢?吳敬璉表示,中國的改革步伐在金融海嘯下反而應該加快。他說,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在金融海嘯下所麵對的困難,便要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由以往靠投資及外需,轉變為提升國家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吳敬璉認為,中國經濟目前處於關鍵時期,必須重視三個層次的問題:財政和貨幣政策、幫助小企業以及振興產業。
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今年宏觀調控的最大目標,而8%的GDP增速被視作實現這一目標的底線。
如果從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逐一分析,一季度進出口24.9%的大幅下滑顯示,依靠外需實現“保8”目標難度相當大。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來說,外需環境的惡化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掣肘。中央各部委均下調了對世界經濟形勢的預測指標,這表明今年國際形勢將麵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
從國內消費來看,交行研究部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雖然一季度我國消費增長仍保持較高速度,但消費已經呈現環比增幅放緩的趨勢,而且受居民收入增長限製,未來消費持續增長動力不足。而且,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實踐顯示,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逐步下降。據此,他認為,消費增速在2009年將保持穩中有降的態勢。
從2009年國家的經濟基調看,投資和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是政府宏觀政策的著力點和希望達成的結果。那麼在資金推動下的投資大幅增長,更可能成為“保8“的關鍵力量。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中國宏觀經濟先行指標出現複蘇,大規模的新增信貸將起到“準財政政策”作用,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也有不少專家預測,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雙重驅動下,我國二季度經濟將進一步向好,GDP增速將反彈至7%之上。
在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的趨勢下,甚至已經蔓延到國際經濟實體的危機,影響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特別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主要體現在外部需求的持續萎縮、行業產能的過剩、企業經濟效益的下滑、財政收入的下降以及就業壓力的加大等多方麵。經濟學家們對2009年經濟增長保 “8”有所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