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曾是明清時期十大商幫之首,商號曾遍及全國各地並波及日本、阿拉伯、東南亞;他們雄霸國內商界500年之久,創造了不朽的輝煌。他們憑的是艱辛,憑的是智慧,憑的是誠信。在商務往來中,晉商以“道行、道德、信義”和先進的、實用的管理方法,把管理製度發展得日臻成熟,他們用完善的股權分配製度維係著商號的健康發展。
勤儉吃苦,不懼艱險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天寒風烈的生存環境逼著山西人背井離鄉,踏上從商之路,同時也鑄就了山西人勤儉吃苦、堅忍不拔的品質。翻開山西的縣誌,“勤儉吃苦”的字眼俯拾即是,諸如“俗尚勤儉,慕學力田,淳淳不奢”;“儉嗇,甘辛苦,薄滋味,勤於耕織,服勞商賈”;“民性質直,俗尚勤儉”等。
對於一個生意人來說,想要創業獲取第一桶金,必須能吃苦。晉商多是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他們靠的就是不避艱險、勤儉吃苦的創業精神。
山西太穀有一個曹氏,明初的時候從太原遷來,因為謀生艱難,他去闖關東,在當時的三座塔(今遼寧朝陽縣)從事種菜、磨豆腐、賣豆芽等小本買賣。後來,他又開設了酒坊,兼營日雜,晝夜勞作,艱苦創業,成為三座塔的商業中堅力量。
隨著商業的繁榮,清政府在三座塔設朝陽縣,後又升至朝陽府。當時的人們認為是“先有曹家號,後有朝陽縣”。事實也是如此,朝陽的發展與曹家商號密切相關。其後,曹家又在赤峰、淩源、沈陽、四平、錦州等地開設商號。到清代中期,曹家的商業勢力由東北向華北、西北擴展,新疆、庫倫及莫斯科、伊爾庫茨克等地,都成了曹家的商業據點。極盛時所設商號達640餘家,雇員有37000多人。
複盛公的創始人喬貴發,為人老實厚道,不愛說話,因家境貧寒,備受鄉鄰冷遇。不得已加入了“走西口”的行列,來到包頭。他曾放過駱駝,當過夥計,吃盡千辛萬苦。後來與鄰縣徐溝大常鎮一位姓秦的夥計結為異姓兄弟。十餘年後兩人稍有積蓄,開始到包頭自立門戶,開草料鋪、磨豆腐、做豆芽、打燒餅、切麵,靠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維持生意。到乾隆二十年後,生意才有一些起色,建立“廣盛公”,後稱“複盛公”。喬家子孫恪守祖訓,克勤克儉,使喬家的基業得到弘揚光大,成為包頭商界巨子。
山西最大的旅蒙商“大盛魁”的創業者王相卿,早年因生活困窘,被迫在清軍服役,兼做挑擔式隨軍生意。王相卿長得人高馬大,特別能吃苦。他與同伴張傑、史大學在他鄉結為異姓兄弟,設想著像桃園三結義那樣,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依靠三人的力量共同闖出一條生存之路。
誰知三人合夥之初,事不盡如人意,處境十分艱難。張、史二人眼看混不下去,隻好先回祁縣租種土地維生。王相卿則堅守在塞北要道——殺虎口,繼續他的挑擔生意。後來情況稍有好轉,王相卿招了個學徒,又親自把張傑、山大學邀來,共同主持業務,成立“吉盛堂”,算是有了商號的雛形。之後,改“吉盛堂”為“大盛魁”,作為總號,最後終於發展成為壟斷外蒙市場的商界巨頭。
王相卿從創業到初具規模,曆時二十餘年,足見其創業的艱難。據說,有一年除夕,大盛魁因還不起賒欠的麵款,連準備過年包餃子的白麵也被人收走,結果王、張、史三人除夕夜和年初一隻能喝稀飯充饑。為了讓子孫後代永葆艱苦奮鬥的傳統,“大盛魁”的財神座前特意供奉著一碗稀飯、一條扁擔、兩個貨箱,還有曾經用作秤砣的一塊石頭,再現王相卿輩當年靠肩挑販貨創業的艱難。
與徽州商人相比,晉商的吃苦耐勞精神更是非同尋常。有道是“無徽不成鎮”,正當徽商以沿口、沿河、東南城鎮為主要活動領域之際,晉商卻另辟蹊徑,默默地開拓著西北、蒙古以至中俄恰克圖的貿易。他們走西口,穿草原,越沙漠,踏出了數千裏長的商路。夏季酷暑他們頭頂烈日,足履的沙,數日不見人煙;冬季朔風,途中凍僵而死者時而有之;春秋兩季風沙驟至,天昏地暗,填路埋人。正是經過這些複雜而艱難的旅程和艱苦卓絕的勞動,中國的茶葉由晉商之手源源不斷地輸往蒙古,直至當時的沙俄。
山西榆次人秦必忠,早年經商,膽識異常。嘉慶時茶行初興,北方人到南方購茶,視舟楫風浪為畏途,秦必忠卻坦然處之,多年販運,均獲厚利。有一次南下,值水災淹沒十餘縣,在船上被困多日,後繞道廣東而歸,見者無不以重生為賀。雖經受此難,秦必忠南下經商仍然照舊,毫不畏懼。清朝嘉慶以後,社會不安寧,盜賊四出,商人經商很不安全,但山西商人並未因此而畏縮不前。殺虎口是晉商赴包頭必經之地,有民謠稱:“殺虎口,殺虎口,沒有錢財難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還心抖。”盡管如此,山西商人並不因此退縮,而是越去越多,勢如潮湧。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山西商人頑強不屈、不懼艱險的進取精神。
晉商憑著頑強的吃苦精神,足跡遍及天涯。從日本到莫斯科到加爾各答到阿拉伯地區,都能見到晉商的身影。他們也曾自豪地宣稱:“凡是麻雀能飛的地方都有俺山西人。”
生意經
想要創業獲取第一桶金,必須能吃苦。想要成功就要靠自己人猶如一台電腦。人的身體就像電腦的硬件,人的思想就像電腦的軟件,人的思想也可以有選擇性地安裝。你選擇了怎樣的心態、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你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對於晉商來說,他們的成功同樣是有跡可循的。“想要成功就要靠自己”,這是晉商所奉行的格言。
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山西人常常在不斷地變換著方式,追求著新的可能性。他們所擁有的,是一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為他們開創出了一條又一條的從商之路。現代晉商也把前輩留下的美德代代承傳,在香港被人譽為“街市大亨”的周起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周起鴻小時候,由於父親去世較早,家中原本就不是太景氣的小雜貨店更是麵臨倒閉的危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他的母親還是硬撐起了店裏的生意。後來,他的母親年紀越來越大,照顧店裏的事務也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周起鴻決意要以這個小店為基礎,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一番事業。然而,當他看到店裏的賬本時,才知道小店基本是處於破產的邊緣了。
但是周起鴻並沒有泄氣,他仔細地分析了以往小店的經營策略,覺得母親的作風過於保守,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吸引不了顧客。這樣怎麼能賺錢呢?他決定要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改革”。他集中起店裏僅有的資金,增加新品種,首先將眼光對準了人們生活必需的大米。
為了經營好大米生意,周起鴻幾乎跑遍了香港所有的米店。他仔細地琢磨,為什麼有的米店顧客很多,而有的米店卻門前冷清呢?他發現,除了服務態度外,最重要的還是大米的質量。通常情況下,買米的人在買米時都會抓起一把米,在亮處細看,從大米的飽滿度、均勻度、晶亮度,到有無砂粒、稗子等方麵去比較,而且還往往跑上幾家進行比較,然後再決定買誰家的。
周起鴻這時心中有數了,他請來了技藝高超的調米師傅,又特意在店中做了一個大米櫃,安裝了吹米機。調米師傅用吹米機吹去了大米中的雜物,再慢慢地朝米中滴些生油,在風力的吹動下,生油漸漸附著在大米的表麵上,使大米變得剔透晶瑩,潤如珠玉。很多人驚訝於這米“簡直就像珍珠一樣”。這時的周起鴻也會不失時機地插上一句:“是的,這正是本店獨家經營的珍珠大米!”消息一經傳開,附近的居民們便紛紛前來購買。
幾年過去了,周起鴻的貨店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對於自身理想與才華的束縛感讓周起鴻並沒有滿足,他渴望更大的機遇來臨,以此讓他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大展身手。於是,周起鴻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賣掉現有的貨店,承包整條街市。
經過一係列的準備之後,很快進入了實施階段。周起鴻通過過去的一個合作夥伴的關係,順利承包了置富花園街市。
盡管任何事情都未必會一帆風順,但成功也未必就那麼遙不可及。在周起鴻的努力下,置富花園街市像變魔術一樣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之心。白天,這裏樓館亮麗,特色鮮明,廣告林立,如詩如畫;夜晚,彩燈繽紛,撲朔迷離,變化萬千,如夢如幻。周起鴻的“大手筆”贏得了香港政府和民眾的一致喝彩,置富花園街也成了香港數一數二的先進街市。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周起鴻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又承包了沙田馬鞍台街市、馬鞍山恒耀街市、長發村豐街街市……很快周起鴻便成了香港家喻戶曉的“街市大亨”。
周起鴻便是這千千萬萬新晉商的代表,他憑著自強不息、不畏艱辛、敢於冒險的精神,取得了重大成就,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讚譽。
每個生意人都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要知道生命是自己的,行業是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分,隻要按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那部分去延伸,就一定可以塑造出一個璀璨的人生!
生意經
你選擇了怎樣的心態、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你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成功是有跡可循的。誠信為本,利以義製電視劇《喬家大院》的熱播,使人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晉商。除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晉商傳奇故事,晉商的誠信尤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道德觀念上,晉商一貫主張誠信為本、利以義製。他們認為,經商雖以賺錢為目的,但凡事都應以道德信義為根基。他們提倡生財有道、見利思義,反對唯利是圖、不擇手段。明代著名商人王文顯這樣總結自己的經商經驗:“善賈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另一位商人樊現則以自己的親身體會教育子弟:“誰說公道難信呢?我南至江淮,北盡邊塞,貿易之際,人以欺詐為計,我卻不欺,因此,我的生意日興,而他們很快衰敗。”
晉商崇尚信義,以誠待人,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和一貫的。晉商發展之初,大多采取合夥經營的方式,合夥經營之所以能成功,靠的就是誠信的經營理念。
以前山西平遙有一個討吃要飯幾十年的老太太,有一天,她卻突然拿出1200兩的彙票,到日升昌票號要求兌付白銀。這張彙票與存款時間相隔30多年了,日升昌經查驗無誤後,立即給這個討飯的老太太如數兌付了現銀本息。別小瞧這個老太太,她死去的丈夫曾是一個有名的皮貨商。有一次他到張家口做皮貨生意,賺錢後辦成彙票,不料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幾十年後老太太拿出了丈夫當年留下的唯一遺物夾襖,無意中發現了這張彙票。通過這件事,日升昌誠信為本的聲譽大振,事業自然也是越做越大。
曾經稱雄旅蒙貿易200年之久的大盛魁,開始就是由晉中商人王相卿、祁縣商人張傑等聯合創辦起來的。晉商票號多為東家出資、掌櫃經營的運作模式,兩者之間能夠保持著這種良好的關係,靠的也是一種道德自覺,即“信義”。像清代著名的山西介休商人範永鬥,也是由於“與遼左通貨財,久著信義”而受到清政府的嘉許,後來成為皇商,獲利匪淺。
晉人經商以信以誠為本,人們也“莫不以為誠而信之”,這就招徠了更多的顧客,生意也就越做越好。
晉商最初主要經營的項目是茶葉。蒙古牧民隻要看到刻印有“三玉川”、“長裕川”字樣的磚茶就爭相購買;認準了某一品牌就長期購用,一生不變。由於晉商出售的磚茶質量可靠,信譽好,其甚至代替銀兩作為貨幣在交易中使用過。
即使到了近代社會,晉商的“誠信”行為與“誠信”形象也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與廣泛好評。清代外交家、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這樣說:“中國商賈夙稱山陝人之智術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廣,而世守商賈之業,惟其心樸而實也。”近代著名社會活動家、學者梁啟超也說:“晉商篤守信用。”
義與利是一對矛盾體,如果我們隻求義而不求利,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商人,因為經商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如果我們隻求利而不講義也不行,因為這有損社會道德規範,有損公眾的利益;且從長遠利益來看,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會損害自身的利益。所以,處理好義與利的關係,既是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商人素質的體現。
生意經
經商雖以賺錢為目的,但凡事應以道德信義為根基。薄利多銷是大智晉商以善於經營聞名於全國,他們做生意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薄利多銷。薄利多銷是指以低價低利擴大銷售的策略。“薄利多銷”中的“薄利”就是降價,降價就能“多銷”,“多銷”就能增加總收益。
晉商不好高騖遠,他們不會等到貨物價格最高時才出售,因為知道了商品可以出售的最高價格之時恰恰也正是這種商品降價之時。
在經商過程中,晉商根據市場行情與商品交換的情況變化而變化自己的經營方略,並順時而行。他們在具體的買賣之中,不拘泥於成見,見利即行。通過實行薄利多銷的方略加速其資金周轉,爭得在市場中的一席之地。
山西有這樣一位農民,有一次,他身背一袋花生米去了武漢。當他賣了這袋花生米之後,他發現這東西在武漢有很好的銷路,但是這裏賣花生米的人也很多。思來想去,他馬上回去以自己最大的力量購買了幾千斤花生,然後找人運到武漢。到了武漢後,他想如果自己再像別人那樣經營,根本賠不起,因為自己在這裏一無店鋪二無資本。後來,他把這幾千斤花生以僅比他收購價高出一點點就出手了。他覺得這種方式很不錯,雖然賺的少了一些,但資金轉得快,且總有些賺頭。第一次嚐到了甜頭後,他又大膽購進10萬斤花生米運到武漢,然後毅然將零售價從當時的每斤1.10元降到0.95元。消息傳出後,人們蜂擁前來購買,連一些大店鋪也爭相來他這裏進貨。結果,武漢的花生米價格也因此穩定下來。由於他經銷的花生米物美價廉,生意自然是越做越大。
很多晉商都像上述這位人物一樣,經常以薄利多銷為原則將手中產品銷售一空,將周轉回來的資金再投入到更有利潤的行業中去。即便是到了現代,晉商把薄利多銷的策略發揮得仍是遊刃有餘。在生意中,資金、貨物的流轉盈虧受諸多因素的製約,不同地區的企業在經營中經常會碰到現金和銷售疲軟的現象。有的地方現金多餘,銀根鬆,利率低,部分資金閑置;而另一些地方則現金不足,銀根吃緊,利率上升,無款可貸,支付困難。為了盡可能多地贏利,就必須在各個企業間進行調節盈餘。晉商對此有自己的高招,當漢口公司貨物多,包頭公司貨物賣光了,他們在包頭收款後,客戶可以到漢口提貨。這種靈活應變的措施不僅平衡了兩地貨物的多少,緩解了供求矛盾,還方便了顧客。這種全公司一盤棋,上下都兼顧,隨時調控的做法,可使公司獲取最大的利潤,為薄利多銷創造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不好高騖遠並不代表小富即安。有些晉商做小本生意,但是業務卻蒸蒸日上,規模也翻了幾倍,原因何在?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小富即安、滿足於現狀,而是將自己的智慧串綴於經營的每一個角落,並發現財富新的落點,在讓利的基礎上,運用靈巧的經營手段擴大了經營規模,增加了利潤。所以,要想在生意場上獲得立足之地,野心固然要有,但智藏用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生意經
“薄利多銷”中的“薄利”就是降價,降價就能“多銷”,“多銷”就能增加總收益。做生意要多謀略,善變通做生意最忌跟風,跟風難以獲得大的成功。行之有效的“變通”,既是一種競爭方式,更是一種能力與素質的體現。
山西人有著這樣的說法:“刀削麵,像腰帶;三輪車,倒著踩……”其實,這就是他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的體現。山西的刀削麵獨樹一幟,有人說即使意大利通心粉品種再多,也比不上山西人如此寬厚的刀削麵。可以說,山西人是一個富有獨創思維的特別群體。
山西人的獨特思維在於多謀略,善變通,這也是晉商經營上的一種風格。晉商在尊崇儒家的同時,由於也受到法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掌握了一定的法家謀略之道,所以能夠通過對時勢的審度,而對其經營的謀略予以適當的變通。
1993年,劉海增從物資管理學校畢業,被分配到金屬材料公司從事貿易工作。後來,他辦理了停薪留職,並下了海。因為有過多年的鋼材經營經驗,加上在物資係統的同學圈子做人脈後盾,他順利拿下了第一筆大單——與烏克蘭合作進口了5000噸卷材。這樣他很快就淘得了第一個100萬。後來,劉海增開著自己用第一桶金換來的本田車,遠離家鄉山西隻身來到天津市北辰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的隻是實現自己搞實業的理想。經一位老友介紹,他成為了天津山西商會的一員。
也許是因為貿易搞多了,常年進出港口、碼頭,在從江蘇南通港到天津港的南北奔波中,劉海增有了更多的收獲。有一次,他在天津港遇到自己的老同學。經過這位老同學的牽線,一家擱淺的中泰合資生產PVC管材的項目進入了劉海增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