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魯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2 / 3)

山東人也具有像螞蟻這樣的團結精神。在外經商的山東人,其團結互助精神最突出的表現便是特別看重老鄉關係。他們的老鄉觀念特別強,兩個本來萍水相逢的人,隻要一說是老鄉,就會頓時去掉戒心,無話不談。

麵對近些年來山東經濟的飛速發展,曾經有人總結經驗說,廣東靠開放,北京靠中央,山東靠老鄉。看來這句話還是有些道理的。不論天南地北,山東人見了老鄉格外親。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雖然淚汪汪有點誇張,但老鄉好辦事,這一點山東人絕對相信。

山東人之所以重鄉情,可能與他們地處孔孟之鄉有一定的關係。山東人既看重傳統,也看重血統,同姓家庭總是聚居在一起,即使由於某種原因分割出去,也割不斷彼此間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有事需要幫忙自不必說,即使沒什麼事情,被分出去的部分也忘不了常回家看看,他們會在祖先的墳前擺上豐盛的祭品,以示孝心。山東人看重老鄉關係,無疑是受這種傳統習慣的影響。

在外經商的山東人講究一種團體精神,“山東商幫”便是其團結的最佳體現。當時的山東會館遍布各大商業都市,而鄉情、鄉音、鄉誼便是這種商業團體的紐帶。

由於曆史的原因,東北可以說是山東人的第二故鄉。每到春節前後,東北和山東之間的客車就十分繁忙和擁擠,主要是相互間探親訪友的。因此,東北也是山東人做生意的一個重要地區。一些山東產的商品在東北有著很大的市場,甚至對當地的一些商品產生了強烈的衝擊。這不是說東北人愛用山東貨,而是因為東北的關東人曆史上多是山東人的緣故。正如一位山東企業家所說:“老鄉合作得好,不僅省力還能省錢。”

生意經

老鄉合作得好,不僅省力還能省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自然和社會,它們對每一個個體都是慷慨的,它們創造並且提供各種資源。而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善於利用各種資源是成功的基礎。

科學家發現,有的動物能夠很好地利用身邊的資源。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和堪察加半島沿海,人們有時可以看到成群的海獺浮出海麵,一個個翻轉身軀,肚子朝上仰遊著。它們把隨身攜帶的石塊放在腹部當砧板,然後用前肢抓住捕獲的海膽或蟹,在“餐桌”的石砧上用力敲擊。外殼擊碎以後,海獺便慢吞吞地翻過身來,悠然自得地品嚐新鮮的海味。

後來人們發現,海獺使用的石塊都是方形或長方形的扁平石塊。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圓形的石子容易從海獺的腹部滾下來,而扁平的石塊卻能穩固地放在上麵。可是,海灘上的石子多半是卵石形狀的,這種扁平的石塊是十分難覓的。由此可見,海獺在挑選工具上也是花了一番工夫的。

要想在生意場上取得成功,我們就要像海獺一樣學會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山東商人便是一個善於利用身邊資源的團體。

山東是一個地理位置優越、易於經商的地方,那裏交通便捷、四通八達。由東南和中部各省進入北京,山東是必經之地,因此這裏有“南中入京孔道”之稱。山東的河運(指流經境內的大運河)交通也比較發達,運河沿岸的臨清、濟寧等地都是很著名的碼頭,尤其是臨清更是一個大碼頭。明代的臨清“商賈輳集,貨物駢填”,十分的繁華熱鬧。到了清代,臨清就更加繁華了,成了“南通江漢,北控燕趙”的商家必爭之地。另外,山東省有數千裏的海岸線,沿這條海路,既可上行到天津、大連、營口,又能南下達上海、南京,這也是一大商業優勢。從山東起航,還可遠行海外,到達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正是以上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山東商人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以前,山東有一個趙家店,那裏的老板趙氏就是利用地利來賺錢的。趙氏小時候家裏很窮,所以十幾歲就來到了山東聊城當學徒。當了幾年的學徒之後趙氏也長大了,同時他也相應地積累了一些資金。這時他瞄上了西市十餘畝低窪地,這塊低窪地地處市中心,由於聚積了多年的汙穢,奇臭無比,窪地的主人便急於脫手。趙氏趁機低價買進,在窪地開了一間店鋪,然後又在窪地中央豎立標杆懸上一麵幡旗。店鋪經營一些烤餅及小食品,遇到街坊小孩來買,趙氏告訴小孩隻要能用石塊擊中幡旗就可以得到免費的食物。孩子們閑著沒事幹,整天在這裏嬉戲玩耍,擊幡換食物。一傳十,十傳百,以至於整個聊城的小孩都到窪地四周以擊幡為樂。就這樣,不到一個月時間,汙池已被瓦礫磚石填為平地。

聰明的趙氏見窪地平了之後,運來一些土把地平整好,然後買來一些木料,在這兒造了20間房子做旅店。因為這個窪地地處市中心的繁華地段,來往住宿的人又很多,所以他的店生意特別興旺。後來,他看到山東地處南北要道,於是在大運河邊開了十幾家連鎖店,專門供南來北往的客商住宿,又賺了大錢。

可見,作為一個優秀的商人,學會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是很重要的。學會利用資源優勢創造機遇,把握機遇,捕捉機遇,隻有這樣才能夠撐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生意經

善於利用各種資源,是成功的基礎。敢在廣告上花大價錢山東人善於宣傳自己,稍有一點動靜他們就馬上大聲宣傳,並且是全方位的,甚至編成快板,如“郎裏個郎,郎裏個郎,山東出了個武二郎,三拳打死大老虎”之類的。

在商場上,山東商人更善於宣傳自己。山東商人舍得花錢做廣告。在孫子兵法中,強調上兵伐謀、奇正相生、示形造勢。山東商人理解了孫子兵法的這一點,所以不吝花錢做廣告。要搶占市場,沒有廣告是不行的。在很多名牌產品的背後,都少不了立意高遠、構思巧妙的廣告策劃。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山東不少企業界的人士意識到,要拿到打開市場的金鑰匙,就必須推出名牌;而要實施名牌戰略,必須通過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力爭做到家喻戶曉。

山東商人舍得花錢做廣告,以使自己的產品比別人的更具“知名度”。在山東,每個成功的企業或產品都有在全國赫赫有名的廣告語。如“海爾——真誠到永遠”,“穿金猴皮鞋,走金光大道”,“滴滴魯花,香飄萬家”等等。正是因為這些產品有良好的廣告宣傳,因此很快打入並占領了市場,使其一上市就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山東商人為了宣傳產品,還不惜投入巨資,如山東酒類企業爭奪“標王”的大氣魄,便是一般商人所不敢為的壯舉。

1995年底,秦池酒廠因以6666萬元成為中央電視台的“標王”,一度門庭若市,產銷兩旺。就這樣,一個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山東小酒廠,在廠長王卓勝的帶領下,借助廣告和新聞媒介的熱炒,迅速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1996年秦池酒廠實現銷售收入9.5億,利稅2.2億,尤其是1996年秋季,每月銷售額都在1億元以上。為了實現更大的擴張,1996年底,在北京舉行的1997年度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廣告“標王”爭奪戰中,山東秦池酒廠又以3.2億元的巨資再次奪得了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廣告“標王”。雖然秦池後來因為勾兌川酒一事而衰敗,但其依托廣告宣傳迅速打開市場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

在一次酒業聚會上,某省著名酒廠廠長見了山東的同行,便不無戲言地說:“瞧,山東瘋子來了。”山東酒廠的老板之所以獲得如此“雅號”,主要是因為他們太敢在廣告上花錢了。

像王卓勝的這種做法,其風險之大超過了一個企業所具有的基本承受能力。他將產品的成敗似乎都放在了廣告上,與其說這是一種利用廣告投資的市場競爭手段,倒不如說這是一場巨大的“豪賭”。要知道,這種廣告戰對於一般商人而言是不敢輕易嚐試的。

山東商人在廣告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止步,他們發現了另外一種更直觀、更有效的提升品牌的策略。廣告雖然是打造品牌的好形式,但新聞是比廣告更有效、更持久、更可信的打造品牌的方式。

如果要評選中國最善於利用新聞傳播品牌的企業,人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推舉海爾。因為,張瑞敏的知名度和海爾的知名度主要是靠新聞媒體、新聞渠道做出來的。海爾可以不花一分錢地利用央視傳播自己的品牌。近三年來,央視以每年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一分半鍾在《新聞聯播》中介紹海爾。

像海爾這樣的企業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因為在大部分企業仍舊沉迷於機會主義時,它卻率先在中國掀起了管理革命。縱觀海爾十幾年的發展曆史,它在幾個緊要關頭均比同業超前,它的管理革命如同全息攝影般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曲折與光明。它善於造勢,進而善於任勢,局麵日益開闊,境界永遠高人一籌。

生意經

要拿到打開市場的金鑰匙,就必須推出名牌;而要實施名牌戰略,必須通過加大廣告宣傳力度,力爭做到家喻戶曉。無中生有也是一種智慧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這其實就是典型的無中生有的智慧。

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隻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貿進,反而立馬下令退兵。

同樣,在商業活動中,無中生有也是一種高超的智慧,很多人亦戲稱“空手套白狼”。空手套白狼具有特殊的含義,據統計,約有八成的億萬富豪出身貧寒或學曆較低,他們白手起家創業,從一無所有到無所不有,在漫長的等待中抓住機遇,最後創造出驚人的奇跡,贏得了令人羨慕的財富和名譽。

作為飲料市場的霸主之一,彙源集團現在已是大名鼎鼎,婦孺皆知。由於其企業領袖行事低調,極少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麵,所以彙源的領導層總給人一種雲遮霧罩的神秘感。但一提到彙源創始人朱新禮的創業故事,業內人士無不讚歎。

朱新禮原來是山東省沂源縣的國家幹部,1992年朱新禮辭職下海,買下當地一家虧損超過千萬元的罐頭廠。所謂買下,其實打的隻是一張遠期期票。當時朱新禮並沒有資金,朱新禮以承諾用項目救活罐頭廠,養活原廠數百名工人,外加承擔原廠450萬元債務等為條件,才得以“買下”這家罐頭廠。

朱新禮將罐頭廠拿到手後,開始想到的辦法是搞補償貿易。補償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一種常用做法,但當時在國內卻鮮為人知。通過引進外國的設備,朱新禮以產品作抵押在國內生產產品,在一定期限內將產品返銷外方,以部分或全部收入分期或分次抵還合作項目的款項,一口氣簽下800多萬美元的單子。

第二年的年初,在20多個德國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朱新禮的工廠開始生產產品。也許是鴻運當頭,正在這時,朱新禮聽說德國將連續舉辦兩次國際食品博覽會,便立即購買機票,來了個單刀赴會。據說,朱新禮由於缺乏資金,買不起兩張機票,所以他沒有帶翻譯。到了德國,他尋求當地華僑的幫助,先後在德國慕尼黑和瑞士洛桑簽下第一批業務:價值500多萬美元的3000噸蘋果汁遠銷海外。朱新禮也掘到了寶貴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