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粵商——做生意需要勤奮,更需要眼光(1 / 3)

廣東人具有經商的傳統,他們雖然個頭瘦小,但是具有天生的商品意識。在廣東,言必言商,言必言利,全民皆商,你很難分辨出誰是商人、誰不是商人。在香港,很多大富商也多來自於廣東。廣東商人的最大特點就是勤勞而且辦事效率高。廣東人的財富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絕大多數廣東人是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才走向富裕之路的。他們東奔西跑,把每一分鍾都變成效益。由於對時間特別看重,他們辦事節奏快、效率高,因此很容易搶到各種有利的商機。

賺錢欲望的大小決定財富的多寡中國古人經常這樣自我激勵: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是否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欲望,決定了他最終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樣,一個人賺錢欲望的大小,決定了他今後財富的多寡。

強烈的賺錢欲望是商人成功的第—要素,凡是成功的商人血液裏都有著發財的欲望。不賺錢,毋寧死,是他們的人生誌向。

廣東人的金錢觀念一直很強烈。在廣東人眼裏,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為了掙錢。廣東商人做生意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發財。由於賺錢的目的單一,方向一致,廣東商人在行動中少了一些盲目與動搖,多了些動力與恒心。

為了追求金錢,廣東商人可以放下一切。他們天生勤勞,能夠吃苦,孜孜不倦,四處奔忙。為了金錢,他們總是不遺餘力。我給你幹活就是為了掙錢,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這是我的勞動所得,是應該的。廣東人誰的錢都敢賺,國外的、國內的,外省的、本地的,山上的、水裏的,總之,隻要有錢賺,隻要不犯法,什麼事都可以幹。自然而然,廣東人中出現了一批富豪。

絲寶集團的梁亮勝出生於廣東梅州,如今他擁有15億的資產,但當年的他隻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

1982年,梁亮勝和其他40名工人—道被派往香港工作。一間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很多人,梁亮勝與太太住在廳裏,他們夫妻兩人隻能擠在沙發上睡。那時,梁亮勝最大的夢想就是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梁亮勝每天晚上還要堅持去上學。

在香港的3年時間裏,他係統地學習了航運、英語、國際貿易和經濟管理等課程。後來梁亮勝做國際貿易,向國內販賣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後來,他就辦起了絲寶集團。

一同與梁亮勝到香港的40多人,至今他們還是打工仔,因為他們滿足現狀,覺得在香港做工總比原來在國內做工要好很多。他們沒有梁亮勝那樣強烈的賺錢欲望,所以不管是20年前,還是20年後的今天,他們還都是打工仔,都隻是為別人賺錢,從沒有想過為自己賺錢。

其實,不僅普通的廣東商人會把賺錢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就像李嘉誠、霍英東這樣的富豪級巨商也非常重視取利賺錢。他們的功利主義色彩十分明顯,但也正是這種觀念,讓他們成為今天的超級富豪。

如今的億萬富豪李嘉誠雖長在香港,卻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他身上同時具備著香港人與廣東人的精明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李嘉誠在3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就死了,家裏的經濟因此也是越來越不好,生活越來越困難。父親幾次被迫丟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沒賺到錢,最後還是回到家鄉來教書,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那時的李嘉誠放學後,就去碼頭邊撿煤屑。

父親生病了,也沒有錢去醫院,還要堅持工作;在他批改作業的時候,嘴裏還在一口一口地吐著血,這在小嘉誠的心裏都深深地感到了痛。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嘉誠一家人離家逃難,先後在汕頭、惠陽、廣州等地流浪,經常露宿街頭。父母和小嘉誠都不得不到大街上賣香煙、糖果、針線掙點錢,忍饑挨餓過日子,最後一家人逃到香港。

到香港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為了養家糊口,想方設法批發一些塑料花去賣,每天隻能賺到幾角錢,根本無法養活一家人。李嘉誠在家裏麵是最大的一個兒子,又非常孝順,他不能不幫助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負,所以到處找事情做。

就這樣,貧困的生活使李嘉誠過早地成熟了。在當時,實業家是最讓李嘉誠羨慕的。他發奮向上的欲望越來越強烈,發誓也要做一個實業家,像他們一樣有錢。正是這種願望支持他走到今天。

對於廣東商人來說,掙錢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因為不掙錢,經商者的一切理想都隻能是空想。

也許很多人覺得廣東人太庸俗了,談起錢來,眉飛色舞,沒完沒了,除了錢,他們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廣東人卻認為隻有錢才行,沒有錢就不能活,一分錢可以難倒英雄漢。對於廣東人來說,賺錢才是他們唯一的正事。

如果你想成為有錢人,就一定要有賺錢的欲望。這種欲望一定要非常強烈而且明確。在財富的累積過程中,不要嫌錢少,先從小數目開始,逐漸賺得多一些,總有一天能賺得更多。

生意經

一個人賺錢欲望的大小,決定了他今後財富的多寡。同行互助,共同成長廣東商人對於同行很少排擠,而是主張同行互助,共同成長。廣東商人講究以勢取利,他們深知要形成勢,必須得先有一批高速發展的同行。這種商業思想與現在的“產業要有規模”如出一轍。

廣東新會人盧觀恒原是在萬和行行商蔡世文幫助下創立廣利行的,他深知行商間的幫助和支持的重要性。所以,他創立廣利行後,不是想方設法打擊對手,而是進一步保持與蔡世文的關係。

在萬和行生意陷入困境時,盧觀恒給予大力的幫助。嘉慶元年四月十日,蔡世文自殺身亡,其兄弟接管萬和行,當時萬和行欠各種債務18萬兩銀子。盧觀恒見狀,願意以繼承萬和行的貿易為條件,由自己負責償還這筆債務。

嘉慶七年,當同泰行行商麥覲廷處於困難時,盧觀恒又代其償付稅款1萬兩銀子。嘉慶十一年,萬成行行商沐土方因經營不善,欠了英方一大筆債。沐士方將自己的貨物房產變賣抵押,僅估銀2萬兩,不夠還英國人的債務。盧觀恒見沐土方資不抵債,願意分三年替他還清,萬成行有盧觀恒做保證後,英國東印度公司才與萬成行簽訂茶葉貿易合約,繼續經營生意。不久,萬成行擺脫了困境。

盧觀恒對有困難的行商的援手幫助隻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廣東十三行的商人都是這樣對待同行的,都希望同行興盛起來,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

同樣,對於現代商人來講,個人之力實在太渺小了,隻有依賴一種合作的精神和團隊的力量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沒有團隊的合作精神,個人的計劃再精彩,可能也不會完滿地實施。無論是在一個家庭,還是在一個公司或是一個社會中,一個人的本事再大、能力再強,如果要做成一件事,沒有其他人的幫助、協調,那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尤其是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個人英雄主義時代已成為曆史,單打獨鬥、爾虞我詐的無序競爭即將過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競爭時代已經來臨。不麵對這一現實,不遵守這一遊戲規則,被淘汰出局的將是自己。以合作的態度工作,既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標,也要知道別人在考慮什麼、關心什麼,相互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生意經

以合作的態度工作,既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標,也要知道別人在考慮什麼、關心什麼,相互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誰抓住機會,誰就有主動權市場經濟的最具魅力之處在於“市場”,商人的市場嗅覺是否敏銳,是否能及時地捕捉市場信息,是否能洞察市場需求的變化,並及時調整自己的經營思想和產品狀況,決定著其能否在市場上站住腳。

在廣東這個生活節奏極快的地方,如果你不努力就會落後於別人、落後於時代。因為在廣東商人的意識中,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觀念特別強,他們東奔西跑,要把每一分鍾都變成效益。由於對時間特別看重,他們辦事節奏快、效率高,許多商機往往被他們搶先一步得到。

廣州市壹加壹時裝設計公司創業之初,其發展之迅速令同行瞠目。其服裝款式、麵料的更新是以季計、以月計、以日計。他們采取的是“排炮戰術”,即每設計出一種新款服裝,必先放一排“排頭炮”,投入到市場,檢測一下市場的需求狀況。再根據第一排炮的“轟擊效果”,決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而“壹加壹”的過人之處還在於:有節製地“轟擊”市場,每種新產品投放市場總有餘地,決不“轟”得過火,適可而止。他們的想法是,顧客買東西就好像吃飯一樣,某種東西一旦吃得太飽,就會對這種東西膩味,以後再也提不起興趣。

一種產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標則是長期的。如果對“壹加壹”的商標膩味了,以後的市場則難以打開。所以,“壹加壹”在前一種產品最暢銷時,下一個新品種緊接著又成熟了。這樣,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輪番“轟炸”市場。

中國香港新鴻基企業集團前主席郭得勝的成功之道也是廣東人善於搶占商機、快速行動創大業的榜樣。

郭得勝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的石歧區,後赴香港創業。他初到香港時,在上環找了一處門麵,開辦鴻興合記雜貨店,後又改名為鴻昌合記。他以廣東人憨厚的微笑和務實的經營方式,贏得周圍鄰居的好感,再加上價格適中,他的雜貨店生意日益興隆。隨著生意的逐漸擴大,激發了這位廣東人經商的靈氣。郭得勝又將雜貨店改名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洋貨批發,銷售網遍及東南亞,郭得勝也因此贏得了“洋雜大王”的稱號。

人們常說,機遇隻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確實如此。當時,在中國香港的製衣行業中拉鏈大行其道,所有成衣及口袋處都以拉鏈取代原有的紐扣。隨著製衣業增產迅猛,產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對拉鏈的需求量更是逐年增長。一般的洋雜生意人忽略了這個“小拉鏈,大市場”的商機,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郭得勝卻早看出了這個苗頭。為了能借這一發現大發橫財,郭得勝沒有冒進,而是事先做好準備——利用其進出口公司在東南亞一帶已有的零售網絡,為YKK拉鏈轉銷提供了渠道,這個網絡延伸至東南亞各地。郭得勝這些險中求穩的動作,就是為了贏得YKK拉鏈在港的獨家代理權而預設的鋪墊。

小小拉鏈,隻因郭得勝的“慧眼識珠”,一下子把他的事業拉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在20世紀60年代,他每年經銷的YKK拉鏈的營業額都在1000萬港元以上。於是郭得勝為立大業掘取了一桶金,鉚足了乘勝而起的信心。

廣東人在商海中遊泳還具有上得快、轉得快、變得快的特點,他們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做出調整。

廣東順德縣裕華電風扇廠是順德有名的廠家,被稱為“順德一把扇”。但是,它原來卻僅是一間生產醬油、豆腐的小廠,轉產風扇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就產值超億元,發展速度委實驚人。其成功之道就是善於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營銷策略。

該廠生產的10寸小型台扇,銷路一直很好,曆久不衰。有一段時間,許多人認為國內風扇市場飽和,而且趨向大型化。但該廠通過社會調查則認為:小風扇仍有大市場,因為隨著消費者經濟收入的增加和住房條件的改善,將由過去“一戶一扇”,向“一室一扇,一人一扇”發展,所以,經濟實用、移動方便的小型電風扇仍為大眾所需。

但是,他們也意識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品必須不斷更新,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他們獲悉日本人在香港市場上新推出的“鴻運扇”美觀實用,十分暢銷,就立即購進兩台,組織技術人員進行解剖。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該廠大膽創新,研製出國內第一台D250導風格柵無級調速座鍾式“鴻運扇”,而且比國外產品具有更多優點。這種風扇風力柔和自然、款式新穎、耗電很少、絕緣性能好,尤其適合放在蚊帳內使用,深受消費者喜愛。旺季時,工廠生產多少就運走多少,根本不用進倉。

很顯然,廣東人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動作快。市場如戰場,競爭對手也是白刃相爭,“戰況”瞬息萬變。誰早變,誰就占有優勢,掌握了主動權。在生意場上,你的動作慢了,思維慢了,讓別人占了先手,搶了先機,而你總是跟在別人後麵跑,那麼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美國有這樣一句諺語:“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了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後窗進入的機會。”如果你也想獲得機會,那麼在做事時就要積極主動,要走在別人的前頭;凡事多出一分力,多走一步路;令事情發生,而不是等待事情發生;嚐試一切方法,去把工作做到最妥善、最完美。

生意經

市場如戰場,競爭對手也是白刃相爭,“戰況”瞬息萬變。誰早變,誰就占有優勢,掌握主動權。把握瞬間商機的能力決定成敗對於把握機會,有人歸於運氣的好壞,例如的確有人在勞動時挖出金條或撿到鑽石,但把握機會更要靠我們自己。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一生窮困潦倒,在愛情上也屢遭不幸,成年後又遭耳聾的厄運,但他能夠“扼住命運的咽喉”,終於成為一代“樂聖”。正如他在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貝多芬則靠我自己。”

對於我們來說,機會總是披著神秘的外衣,給人生塗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色彩。它常常是不期而至,不辭而別,稍縱即逝。因此,把握瞬間商機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李嘉誠看到了塑料花的潛力,就成了華人首富;霍英東看到了軍事物資的航運市場,就有了今天的霍英東集團……

出生於廣東番禺的霍英東在香港是出名的運輸大王和房地產巨子,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個從事多元化經營的商人,飯店、旅館、百貨,他什麼都經營,而且每項經營都很成功,這就是因為他善於把握住機會。

有一次,香港有一家瀕臨倒閉的酒店準備出售。當時很多商人都想收購,因為此酒店地處香港的鬧市區,可是很多人卻想不出這個酒店還能有多大的發展。正當人們猶豫時,霍英東主動出擊收購了這家酒店。

在重新裝修時,霍英東看到這棟仿古的中式建築樓群有很多大的圓柱,這些大圓柱過去隻是作為古典的裝飾而已,裏麵是空心的,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怎樣才能將這些圓柱充分利用起來呢?經過一番考慮,霍英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將這些空心柱挖幾個“窗口”,用玻璃罩上,裏麵就可以陳列商品。霍英東考慮到,這家酒店地處鬧市區,是寸土寸金之地,何況大酒店又是高檔消費者的集散點,在這裏陳列高檔商品是很能贏得市場的。

但是霍英東經營的基本上是服務業和房地產業,並不生產什麼重要的產品。因此,房子裝修完工後,他就與香港的幾家大珠寶商和化妝品商人簽了合同,將櫥窗出租給他們。八根圓柱玻璃櫥窗,每年租金5萬美元。這項計劃的實施,不但可以得到一筆收入,而且還取得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裝修後的酒店大廳、走廊等地方都被裝上了金燦燦的黃金櫥窗,酒店變得金碧輝煌,大大提高了酒店的聲望和檔次,吸引了許多富豪光顧。很多富商都喜歡到這裏請客,似乎是希望櫥窗裏吉祥的金光照耀他們的鴻運,所以酒店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對於剛剛起步的生意人來說,再好的賺錢理論、再好的致富方法與理財方法也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所以,一個卓越而不甘心過清貧日子的人,在白手創業初期最重要的是要反應敏銳,並善於抓住瞬間商機。

生意經

機會總是披著神秘的外衣,給人生塗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色彩。它常常是不期而至,不辭而別,稍縱即逝。因此,把握瞬間商機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借雞生蛋,借梯上天自己沒有雞,卻想要蛋,怎麼辦?唯一的辦法是借雞生蛋。

美國有一個叫丹尼爾·勞維洛的人,他就是一個借雞生蛋的高手,靠著用別人的錢來賺自己的錢這個方法,他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

勞維洛在40歲之前沒有獲得過什麼大的成功,手裏僅有一條破舊的老油輪,他也一直靠出租油輪生活。

40歲之後,勞維洛認為不能再這樣活下去了,這時他發現了一種用別人的錢來賺錢的方法。但是當時沒有人願意貸錢給這個窮小子。幾次貸款都沒有成功,但勞維洛並沒有氣餒,他找到了當時的大通銀行。經理問他用什麼擔保到期還債。勞維洛如實相告,自己拿不出什麼常用的擔保物品。不過,他說自己有一條可以航行的老油輪,他已將它租給了石油公司。所以,他可以獲得穩定而可靠的收入,他認為可用這條船及其租金收入作貸款擔保。

為了使銀行方麵放心,勞維洛進一步聲稱,如果銀行願意接受他的破船做抵押的話,那銀行得到的擔保將不僅來自他勞維洛本人,更來自資產雄厚且講信用的石油公司。大通銀行經理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同他做這筆交易。結果勞維洛得到了這筆貸款,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他用這筆貸款又購買了一條老貨船,把它改裝成一條油輪,並把它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