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慈禧看人打籃球”說起(1 / 2)

文化觀察

作者:林 雪

聽說現在評職稱的名堂更多,內幕更加黑暗。回想起來,單位領導當年的決策雖然有些荒唐,卻還算是沒有“營私舞弊”,隻不過是被逼無奈而已。

我是一個老編輯,退休的時候崗位依然是中級職稱。丈夫長歎:我們單位上的打字員現在都是副處級,你這樣的業務骨幹,到退休的時候還是個白丁!女兒卻說:但是社會影響是不能比的嘛。

想當年我當記者的時候,也闖過諸多“禍事”,在圈內有些名氣。後來做了編輯,依然在寫報告文學,一些重大題材常常被全國甚至國外的報刊轉載,收編入書,其數量和質量在全省本係統中都是屈指可數。此外還出版了好幾本書(不是自費出版,而是拿了出版社的稿費),這就是女兒說的“社會影響”。本來我這個人在職稱問題上比較淡泊,可是每當寫作者簡介的時候,都覺得“中級職稱”實在有些拿不出手,就想掙個高級的,哪怕是“副”的也好。作品足夠了,主要是外語,第一次考副高的外語,沒有過,部主任知道了冷笑一聲,失落感總算有了發泄。第二次考外語過了,過五關斬六將,也都過來了,最後總算拿到了“資格”,就興致勃勃去找大領導。大領導說了一通好聽的,然後很耐心地向我解釋說:我們單位的老同誌多,職稱又涉及方方麵麵的利益,不好辦啊。好在你還年輕,可以再等等。我說要等到什麼時候呢?領導說:我們從副高開始,就按照年齡來排位,從年月日排起。你總會有這一天的。

我一聽心都涼了,覺得還不如皇帝選妃呢。皇帝選妃都還要看看姿色,再加上些才情什麼的,畢竟是擇優錄取。可是這職稱的標準,居然是年齡!我們平時說到誰誰誰是教授或者副教授,都覺得這人特有學問,特有本事,雖然學問和本事與長年的積累是有些關係,可也不至於淪落到跟評老壽星一個標準了吧?當然了,我知道自己的身份:文章發得再多,書出得再多,“社會影響”再大,也不過是個白丁,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的。於是一氣之下,去弄了個“下崗指標”,一走了之。

聽說現在評職稱的名堂更多,內幕更加黑暗。回想起來,單位領導當年的決策雖然有些荒唐,卻還算是沒有“營私舞弊”,隻不過是被逼無奈而已。心平氣和地想一想,這事誰攤上都為難。敢來競爭高級副高這一檔的,要麼就是些“少壯派”,手裏多少有些拿得出來的“貨色”,心高氣盛,傲視群雄,不好對付。要麼就是老同誌,把自己畢生都獻給了黨的新聞事業,有的雖然能力不咋的,觀念也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卻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眼看就要退休了,此事關係到各種各樣的利益,總得“解決”了才說得過去。再說就是老同誌之間也有競爭,好歹都幹了幾十年,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關係,一旦對簿公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來搶去,不但影響群眾之間的關係,還影響幹群之間的關係。再說無論誰上誰不上,都會謠言蜂起,讓人(特別是領導)有口難辯。於是幹脆來個“按年齡排隊”的硬杠子:反正誰都有老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