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慈禧看人打籃球”說起(2 / 2)

那時候,對於南方的一些報刊,是很羨慕的。人家聘職稱,是看“產量”。比如副高,一個月怎麼也得上萬把字的稿件,還得有質量,有影響,如果拿不出來,就是聘了你,自己都不敢上。可是這樣一來“少壯派”們倒是高興了,老同誌們怎麼辦呢?有職務沒職稱的人怎麼辦呢?弄不好都來個消極怠工,叫你大領導幹瞪眼。

有人說:既然“職稱”已經變成了純粹的“福利照顧”,而非衡量個人能力的標準,幹脆取消算了,免得弄得現在這樣,弊病橫生。可是想想還是不妥:人家全世界都有教授副教授,憑什麼我們中國就沒有?

突然想起當年慈禧太後看人打籃球,百思不得其解:為啥這麼多人搶一個球?給他們每人發一個不就得了?這個傳說一直被人當成笑話,可是我看還是有些道理,隻不過要換個說法:不是一人發個球,而是多幾個球,讓各色人等都有努力的方向。聽說現在有些媒體,就不設什麼副高正高,前線的骨幹可以去爭“首席記者”“資深編輯”之類,待遇掛鉤,說不定比那正高副高拿的錢還要多,又有名又有利,還為今後評職稱打下了基礎,想來就不會有什麼怨言了。對某些老同誌,也應該想個什麼招,慰勞人家的“苦勞”,但是不必非得是高級職稱。至於各級行政領導,待遇已經很豐厚了,何況在我們這個“官本位”的國家,“××長”聽起來也不比“××教授”差,職稱問題上是不是讓一讓,要不然你處處都是“獨占鼇頭”,把人才們都氣得一走了之,自己也沒麵子(確有學術成就的不在此列)。這樣一來,各個層次的人都能夠各有追求,各就其位,再對職稱(主要是高級職稱)的評選嚴格把關,公開透明,“百般刁難”,說不定就有可能還其本色,讓眾人仰望的、名副其實的高級人才擁有了。

當然了,無論什麼樣的“球”,都絕對不可能像慈禧太後說的“每人發一個”,都得去“爭”才能到手,爭的目的就是優勝劣汰,激發大家都去努力,“球”隻不過是對這種努力的一種褒獎和認同。所以說,最終還是老百姓說的那句老話: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