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畜牧業概況(1 / 1)

紅星二場畜牧業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1953~1983年,畜牧業實行的是公有公養;1984年實行家庭承包私養公助;1985年後實行作價歸戶私有私養、政策優惠扶持。

一 公有公養階段

50年代為了改造鹽堿地,農場把發展畜牧業提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在當時條件差的情況下,畜牧業發展最突出的是養豬。兵團一級勞模楊萬餘精心飼養母豬,1957年管理20頭母豬,繁殖仔豬467頭,成活465頭,創造飼養母豬產仔和仔豬成活較高的紀錄。農場建起養畜隊,養豬、養雞、養兔、養牛。各農業連隊在飼養役畜馬、騾、牛外,發展羊、豬、奶牛、雞,不僅為農業發展提供運輸畜力,還提供了大量的廄肥,生產出肉、蛋、奶等畜產品,以滿足部隊生活的需要。

60年代,隨著農場的發展,使農場的土地麵積不斷擴大,在農牧結合,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方針指導下,要使已開墾地成為穩產高產田,需要大量優質廄肥,這個時期,養殖業發展較快。內地來了一批懂放牧技術的職工,使農場養羊、養牛放牧技術有了一套實際生產經驗。在養豬戰線上,南京支邊青年王煥蘭在楊萬餘的幫助下,虛心學習養豬技術,1961年飼養37口基本母豬產仔56胎,生小豬675頭,成活率達到96.5%,被評為兵團二級勞模。在王耀群副場長的主持下,抓牲畜的膘情,抓產羔、育羔,抓弱畜的春季飼養,開展“百羊百羔”的競賽活動,使全場的畜牧業逐步走向正規發展的軌道。

70年代,紅星二場政委董旭東主張大力發展畜牧業,開展多種養殖,從外地引入了優良的種雞(九斤黃、澳洲黑、白洛克、紅洛克),放養了“水老鼠”,引入了優良奶牛、肉牛品種,開辟2處魚塘,放養魚苗60萬尾。

二 私養公助階段

80年代,畜牧業的經濟體製改革,由公養公有逐漸改為私養私有公助,開始出現了養殖大戶、養殖專業戶,從此家庭養殖業開始發展起來。

三 扶持私有私養階段

到80年代中期,提倡科學養殖,農場黃牛品種改良施行人工冷凍精液受精。1986~1987年春,獸醫站兩次人工活體培殖牛黃50例,成功率為100%。

90年代,紅星二場興建養殖場,共投資130萬元,建豬舍3棟(3000平方米)和雞舍1棟(可養雞6000隻),後由私人承包。1997年,農場鼓勵職工發展庭院養殖業。1998年,畜牧養殖實現“二五八”計劃(平均每戶養豬2口、養羊5隻、養雞8隻)。2001年,農場加大畜牧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提供貼息貸款,劃分飼草地和圈舍用地,促進了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

紅星二場曆年全民、個體畜禽養殖情況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