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四十七團在火石泉建設國有軍墾農場。據當時測定,火石泉墾區每畝土壤含有芒硝和土堿40多噸,鹽6噸,堿土層深度為30~60厘米。
1953~1954年,十三團修建營房17517平方米。
1983年,進行地名普查時,火石泉稱作火石泉鎮(場鎮合一的小城鎮,並非行政區劃單位)。1984年,根據地名普查要求,對場部所在地火石泉鎮主要街道命名,東西大街(主幹道)叫前進路,南北大街(主幹道)叫光明路。
到2001年,紅星二場經過近50年的艱苦創業,場部在火石泉的住房經曆了地窩子、土坯房、磚瓦房、樓房4個發展階段。場部駐地火石泉鎮成為紅星二場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場部占地麵積3.8平方公裏,常住人口1026戶3517人,暫住人口4500餘人。主要建築有農場辦公樓(4層,共2897平方米)、學校教學樓(4層,共2300平方米)、醫院門診樓(1200平方米)、保險公司樓(560平方米)、農場招待所(1200平方米)、職工文化教育中心(1684平方米)、商貿中心樓(2120平方米)、底商住宅樓(5幢,3960平方米)、職工住宅樓(4幢,7186平方米)、派出所辦公樓還有糧棉加工廠、新東食品廠等工廠的車間樓。至2001年,紅星二場場部小城鎮已經基本成型,小城鎮建設累計投資3800萬元。
一 道路
紅星二場所在地火石泉鎮共有11.5公裏柏油路,分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兩條主幹道,長2.9公裏,沿著主幹道分列6條支線,長8.6公裏。鎮區東西向主幹道寬15米(不含人行道、綠化隔離帶),南北向主幹道寬10米,按城鎮主幹道路三級標準設計。支線道路寬7.5米,按四級標準設計。主幹道東出口通向六連和開發區,主幹道西出口連接墾區17公裏柏油路幹線通向農場西部片區9個連隊。主幹道北出口通向五連,再向西與墾區幹線相接。主幹道南出口至七連。這就使場部小城鎮形成一個大十字形交通網絡,而6條支線又把整個場部鎮區劃分為8個長方形地塊。場部所在地火石泉城鎮建設粗具規模,交通方便,為農場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二 文化娛樂設施
從50年代到60年代,全場各單位都有俱樂部,用作開會、放電影、演節目等。那時,場裏有16毫米電影放映機在全場巡回放映電影,後來又購置35毫米放映機。70年代,在場部修建土木結構俱樂部禮堂一座,有舞台,有燈光、音響設備,也有木板座位(木樁釘木板),可容納800~900人,是全場開大會、放電影和進行文藝演出的場所。這個大俱樂部至1998年已成為危房,停止使用。1978年建成土木結構露天電影院,於1992年拆除。
80年代,兵團恢複工會組織,連隊建起“職工之家”,室內設有廣播、電視、卡拉OK、燈光、書報等,大一點的活動室可作節日舞廳。1998年,場部建成職工文化教育中心大樓,建築麵積1684平方米,樓上樓下共998個座位,是多功能的建築設施,設備標準較高,是全場召開大型會議、慶祝活動、文藝演出和職工培訓的中心。中心樓前廣場可進行大型集會等活動,有水泥籃球場,旱冰場,也是夏日露天舞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