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團場(小城鎮)建設(2 / 2)

1985年,場工會建立文化活動室,設有象棋、麻將、書報閱覽、老年健身活動器械等。2000年舊活動室拆除,重新規劃,工會活動室搬遷到商貿中心樓的三樓。1995年,農場有線電視站成立,至2001年,90%以上職工家庭收看到有線電視。2001年農場有線廣播站改建成調頻廣播電台。

三 供水

60年代,場部鑽探出第一口深102米的水井,並建起第一座簡易水塔,高6米,蓄水15立方米,分別接通場部區域4個接水點,而場部周邊單位(學校、五連、七連)隻能吃淺水井的水。1986年,又打一口深度為110米的水井,建起高20米的水塔,蓄水30立方米,供水範圍擴展到學校、農科所、化工廠、汽車隊和機耕一隊,同時安裝自來水管到戶。1988年,機耕一隊住宅區打一眼100米深井,用壓力罐自動供水。1996年,在學校操場打一眼110米深的水井,並與水塔配套,可蓄水30立方米。1987年,脫水廠在擴建第三車間時打一眼深100米的井,除滿足生產用水需要,還供應五連和脫水菜廠住宅區的生活用水,後因水質不符合飲用水標準,又在這個住宅區另打一口井,深100米,用壓力罐自壓供水。此外,由於場部建設發展很快,生產、生活用水很緊張,1999年就把七連生活用水分離出去,又打一眼深100米的井,到2000年,場部共有6眼深水井。可是,因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質變壞,經上級環保、衛生部門檢測,均不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的標準。因此,於2000年經立項批準,2001年對場部區域飲用水源進行更新,又打深水井2眼,深度達175米,基本解決了場部區域內用水達標和供水緊張的局麵。

四 供暖

80年代以前,農場人供暖都是燒煤炭。1993年建成場部辦公大樓,配套供暖設施也隨之建成。供熱鍋爐房麵積258平方米,是利用原燒堿廠2噸汽熱鍋爐,主要給辦公大樓供熱。後因供熱麵積逐年增加,到1997年又購買1台2噸鍋爐。2000年供熱麵積已經發展到2萬多平方米,原先的鍋爐已超負荷運行,在實際供熱麵積中出現死角。因此,2001年農場購進一台6噸鍋爐,並擴建了鍋爐房,基本解決了熱能供需矛盾,使場部暖網達到1.64公裏。另外,學校片區的供熱網絡是與場部分離的。1997年教學大樓竣工後,新建鍋爐房250平方米,新購1噸熱水鍋爐一台。2001年,又把場部舊的2噸鍋爐調給學校使用,替代1噸鍋爐,解決了因水質差使管道嚴重腐蝕的問題。

五 供電

1961年,場部首次用上電,當時在機耕隊(現糧棉加工廠以北)使用一台拖拉機的發動機作動力,帶動發電機送電。白天可供生產用電,夜間供場部照明用電。1966年以前,農場連隊使用煤油燈照明。直到1968年哈密一電廠至紅星二場高壓線路架通(變電站設在三支渠),農場用電才有了保證。1985年以後,由於哈密一電廠和二電廠聯網供電,對城鄉發展十分有利。如有電廠停電通知時,場部自備發電機可以及時啟動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