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二場建場初期有4個農業連隊和一個基建隊。同時籌建機耕隊和麵粉廠。農業連隊有三連(駐地紅柳灘)、四連(駐地桑樹泉)、五連駐在“小魚池”,六連駐在“甘草湖”。基建隊在“高沙包”,還有水管所駐在“果樹園”。當時住房以臨時結構為主,是“地窩子”、“幹打壘”和“大窯洞”,土木結構的房屋,主要是倉庫和機耕隊修理間(保養間)。
20世紀60年代,農場組建一連(駐地桃樹園)、七連(緊靠場部以南),還有八連。這段時期一部分臨時房屋被拆除,修建一批永久性房屋,供托兒所、商店、俱樂部和場部辦公使用。所謂“永久性”是指用石頭作地基,再砌50厘米高的磚基,接著再壘土坯牆,房梁用木頭。當時,土木結構住房已經達到4萬多平方米。
70年代,組建九連(駐地紅柳灘)、十連(駐地高堡)、園林隊(駐地北戈壁)、水泥廠(駐地頭堡)和機耕二分隊。新增房屋麵積4.79萬平方米。到80年代連隊居民點又增土木結構建築7.8萬平方米。截至90年代末,連隊居民點土木結構住宅達到24.5萬平方米。
1984年以前,連隊居民點職工住房的產權性質全屬公房,每月隻交很少的住房費。1985年農場實行住房製度改革,進行了房屋產權登記和發證工作,對1875套職工住房發給房產證。
連隊居民點建設關鍵使職工住房不斷得到改善。紅星二場職工住房大多是20世紀60~70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簡易房屋,連年遭受鹽堿侵蝕,大部分已成危房,不堪居住。過去一家人三代同堂擠住在一起的事例相當多,而且當人們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時,改善居住條件必然成為大家關心的熱點,農場職工追求安居樂業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從1985年起,紅星二場黨委逐年加大建房力度,不斷深化住房製度改革,先將連隊公房低價出售給職工。從1986年實行“自建公助”的辦法,每戶劃給1.5~2畝宅基地,積極幫助職工興建住宅,發展庭院經濟。
1999~2000年,農場決定把4個居民點建成小康連隊住宅區,第一批是機耕一隊和場直住宅小區。當年改造112戶住宅小院,新建院落磚圍牆2250米,建橋涵16座,砂石道路1728米,農場補貼改造資金7.8萬元。第二批對五連和新東食品廠住宅區共計79戶建圍牆2339米,砂石道路2376米,農場補貼資金2.1萬元。
1999年6月,紅星二場貫徹落實兵團《關於對農場農牧工危舊住房改造的通知》,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標準施工,完成120戶危房改造任務。每戶建築麵積8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價400元,占地333平方米(合0.5畝),總投資463.4萬元,每戶投資3.86萬元,其中由兵團補助38.4萬元,哈管局補助19.2萬元,農場補助117.8萬元,職工自籌288萬元,分別占投資比例的8.3%、4.1%、25.4%、62.1%。2000年進行開發區居民點建設,建成園藝一連和園藝二連居民點,共計32幢128戶,總麵積6545平方米。到2001年又完成危房改造21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