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二場商業起源於1953年,由農五師紅星合作社分派6人到十三團,成立十三團合作社。主任門新誌,會計周恒慶。當時是供給製,按師部指示,將新疆部隊的生產分紅,統一向紅星合作社入股,每年從經營利潤中按比例分紅。1953年合作社盈利26541元,社員分紅17839元。1955年供給製取消,合作社退本還息,停止分紅。從1958年開始,派出一個流動售貨組下連隊售貨。1960年增設供應點2處,設臨時流動售貨組2個,臨時廢品收購部1處,還有一個長年流動售貨組,天天趕著毛驢車拉著小百貨下連隊。1960年成立商業股,副股長劉成銘。商店歸商業股管理,經營項目有縫紉、理發、浴池、糕點、修理、小吃部等,從業人員24人。1962年設立火石泉門市部。
1965年,商業零售點增加到3個,即三連門市部、四連門市部和八連門市部。1970年設立六連門市部。1972年設立頭堡車站門市部。1968年在場部大商店增設一個小書店和五金店。80年代初,又在場部建立了第二綜合門市部。然後又在哈密二電廠工地蓋起一個小商店,在二連成立代銷點。接著又創辦了紅星二場商業批發站。這段時間,商業機構比較齊全,商店從業人員達到30多人,配置經理、會計、采購員、保管員等。
1986年,對連隊小商店實行了租賃經營製,先在四連、八連和頭堡3個門市部搞試點。1987年以後,除三連門市部以外,各連隊門市部一律租賃給個人經營(即對原有貨物分期償還,現貨提取交現金,房子和櫃台付租金)。從此,紅星二場商業改革的格局逐年完善和發展。
1987年11月,農場商店競選經理,12月,場黨委通過榮尚久租賃承包經營競選答辯,批準其為商店經理。同時,商店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製,職工拿效益工資。是年,五個連隊門市部改變國有企業性質,轉為私人經營,從此個體商業進一步發展起來了。第一家個體商店是場部家屬王道蘭於1985年5月開張。到1994年國有網點3個,私營個體網點21家,個體餐飲業6家。
隨著改革形勢的迅速發展,1993年,場綜合商店改為紅星二場商貿公司。由於個體商戶興起,國有商店主渠道作用逐年削弱,商貿公司體製落後,競爭力降低,造成經營效益逐年下降,1997年商貿公司解體,實行國有民營櫃台出租,自主經營,把商品折價給公司職工,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出租費等,保留職工身份,享受職工待遇。
2000年,全場有個體商業經營戶48家,從業人數65人,餐飲業等服務性個體戶達20多家,還有農貿市場從事擺攤設點人員20多人。
2001年底,農場從事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的有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