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計劃管理(1 / 2)

一 計劃編製程序及原則

紅星二場生產財務計劃分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兩大類,各類計劃由計財科根據師局下達的計劃指標編製場、連二級計劃,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幾次修訂,最後由農場黨委、職工代表大會討論修改後貫徹到基層單位,層層分解落實,並由基層單位負責實施。基層生產單位根據承包責任製實施辦法分解落實到條田、承包職工,工廠落實分解到車間,並由農場各職能部門檢查、督促計劃落實執行情況,年終由計財科、審計科根據實際完成情況對照計劃進行考核,並根據農場製定的考核辦法進行獎懲。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由師局下達計劃,團場要根據“上級分配的任務,不能私自變更”的重要原則編製計劃,企業各部門互相配合,結合實際製定本部門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紅星二場根據黨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和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全麵推行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依據師局下達的生產計劃和場長目標責任,對農場主要農產品下達指令性計劃指標,各單位必須完成。對工、商、交、建企業,農場隻下達利潤指標和生產指標,利潤指標是法定指標,生產指標可根據市場情況基層單位可以進行調整。農場職工可自主經營二、三產業,發展庭院自營經濟,使職工收入不斷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二 五年計劃執行情況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一五”期間,紅星二場一切計劃均由農五師下達,當時農場主要是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荒造田。這一時期的屯墾戍邊方針是“邊開荒,邊洗堿,邊種植”。到1957年農場總人口1502人,其中職工1002人。播種麵積1.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0.81萬畝,畝產147.1公斤,總產1191.51噸;經濟作物0.32萬畝;造林0.06萬畝;牲畜0.2萬頭(隻)。

(二)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農場貫徹“以農業為基礎,以糧為綱,農牧並舉,多種經營”的方針。當時全國處於“大躍進、大煉鋼鐵,刮共產風”時期,特別是1960~1962年全國處於困難時期,農場仍在繼續發展。1959~1961年,農場經濟效益主要靠農場副業生產,挖掘芒硝銷往內地,農場年利潤在250萬元以上,1959年實現利潤259萬元。到1962年,農場總人口2814人,職工1612人,播種麵積1.28萬畝,糧食作物0.92萬畝,畝產147.8公斤,總產1360噸;經濟作物0.22萬畝;果園0.2萬畝;造林0.04萬畝;牲畜0.68萬頭(隻)。

(三)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3~1965)

由於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經濟十分困難,特別是嚴重缺糧,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把1963~1965年作為第二個五年計劃到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過渡階段。因此,這一時期農場堅持“以糧為綱”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1964年農場黨委提出“奮戰六四年,奪糧五百萬”的口號。通過全場上下努力,到1965年農場總人口3375人,職工1936人,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9萬元。播種麵積1.58萬畝,糧食作物1.33萬畝,畝產174.2公斤,總產2316.7噸;經濟作物0.17萬畝;果園0.2萬畝;造林0.14萬畝;牲畜0.79萬頭(隻)。

(四)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由於1966年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造成農場領導班子癱瘓,整個機關隻有經管股開門,生產工作均無人過問。至1976年的10年時間,農場生產處於無計劃狀態。1975年,農場總人口6409人,職工2760人。工農業總產值326萬元。企業虧損30.72萬元。播種麵積2.17萬畝,糧食作物1.83萬畝,畝產256.7公斤,總產4698.5噸;經濟作物0.15萬畝;果園0.07萬畝;造林0.15萬畝;牲畜存欄0.62萬頭(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