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計劃管理(2 / 2)

(五)第五個五年計劃時間(1976~1980)

由於“文化大革命”造成哈密地區的糧食緊缺。哈密專署下達農場上繳商品糧200萬公斤。農場根據地區下達計劃,調整粗、細糧種植比例,保證完成上繳給地區的糧食任務。1976~1980年,5年間糧食累計種植9.4萬畝,糧食畝產145.2公斤,向地區上繳商品糧15089噸。

(六)第六、七、八個五年計劃(1981~1995)

1981年,在上級主管部門指導下,農場製定了《1981~1990年十年發展規劃》和《“定、包、獎”暫行辦法》。農場對連隊實行“兩定”(定產量指標、定上繳利費)。連隊對班組實行責任到人,定額計工,聯產計酬,以工計獎及超產獎勵辦法,極大地調動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1988年實行場長承包責任製,農場從“以糧為綱”調整到哈管局黨委第一書記、局長張之柱提出的“近期致富靠瓜棉,遠期致富靠林園”的方針上來,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同期,接受世界銀行貸款建立千畝葡萄園。這15年,農場計劃逐步根據市場需要製定切實的年度生產計劃和財務計劃。1995年農場總人口6510人,職工2278人。工農業總產值3872萬元,利潤257萬元。播種麵積3.39萬畝,糧食0.93萬畝,棉花1.5萬畝,果園0.23萬畝;牲畜0.76萬頭(隻)。

(七)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2000)

根據市場情況分析,農場黨委緊緊圍繞“穩糧增棉,節水增田,發展畜牧,保菜建園”這個中心不放,合理調整作物布局,積極發展棉花生產。在這5年中,除1999年特大自然災害外都能實現農場規劃的基本目標。到2000年,農場總人口7433人,職工2037人,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978萬元,利潤416萬元。耕地麵積3.9萬畝,糧食0.6萬畝,總產2100噸;棉花2.3萬畝,總產2530噸;葡萄0.3萬畝,總產1276噸;牲畜存欄2.09萬頭(隻)。

2000年,農場總資產11956萬元,比1995年的5794.6萬元,淨增資產6164.4萬元。5年內企業盈利2226萬元,上繳師局302.5萬元,企業能使用利潤1923.5萬元。因違背經濟規律,大搞基本建設,使農場基本建設大量突破年初計劃(指導性計劃),形成長期負債2462萬元,大量擠占生產資金,造成資金周轉困難,給企業帶來了包袱。

(八)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

2001年7月,師調整了農場領導班子,對農場的基本建設計劃作了較大的調整,農場總資產比2000年淨增2692萬元,增加長期負債577萬元,擠占了大量的生產資金,使企業資金周轉十分困難。因此,根據客觀實際,建設資金必須量入為出,加強基本建設計劃管理對企業十分重要。2001年農場總人口7386人,職工1868人,工農業總產值4568萬元,完成社會總產值12553萬元,淨產值6835萬元。播種麵積3.9萬畝,糧食作物0.79萬畝,總產2100噸;棉花2.5萬畝,總產3290噸;葡萄總產1772噸,較好地完成了“十五”計劃開局年的各項生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