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業結構調整
建場初期,部隊參加生產,主要生產糧食,保障部隊供給。1953年生產糧食110.5噸以及蔬菜等,對保障部隊供給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農場進行大規模的開荒造田,進行基礎建設,以農業為主,經營比較單一。1958年到1963年,副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主要靠芒硝、土堿外銷為農場創利,成為農場的主要經濟支柱。1961年農場盈利287.3萬元,創曆史最高水平。農場主要有磨麵、醬油、醋、豆腐、白酒等農副產品加工業。1969年農場工農業總產值177萬元,其中農牧業99萬元,副業78萬元,在副業產值中工業生產的產值很小。
1970年,農場投資5.2萬元建起硫化堿廠,當年6月份建成投產,生產硫化堿241噸,盈利5.6萬元。1970年又建一座日產4.5噸硫化堿反射爐。1981年又擴建一座反射爐,使化工廠達到年產1500噸硫化堿的生產能力。1975年農場創建小水泥廠一座。從而使農場的工副業主要有硫化堿、石灰、水泥、食鹽、麵粉、食油、白酒、副食品加工及芒硝、鐵木加工等。
80年代以後,農場興辦工業,采取農場投資、職工集資、銀行貸款等多種形式,創辦了食品廠、元明粉廠、純堿廠、第二化工廠、紙箱廠、酒廠、水泥廠、石灰石、飼料廠、糧棉加工廠,使農場工業具有一定規模。
1989年全場工農業總產值155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1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5%,農場實現銷售利潤160萬元,其中:農業55.6萬元,工業104.4萬元,工業實現的銷售利潤占農場銷售利潤的65%。但由於經營不善,先後停產、兼並。2001年隻剩下食品廠和糧棉加工廠成為農場的經濟支柱。
2001年,農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568萬元,其中工業535萬元,僅為總產值的12%;農業產值403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8%(由會計核算因素,糧棉加工廠產值隻計算加工費,農產品加工增值全部計入農業產值)。
二 農業結構調整
從1953年建場到1985年的30多年,農業結構比較單一,農業又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為主。
1985年,土地總播種麵積2.8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2.15萬畝,經濟作物0.55萬畝,分別為總播種麵積的75.6%和24.4%。當年農業總產值522萬元,其中種植業477萬元;園林業9萬元;畜牧業54萬元;副業12萬元。
1986年,哈管局黨委提出“近期致富靠瓜棉,長期致富靠林園”的發展戰略,農場黨委根據哈密地理條件和豐富的日光資源,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農業又以擴大棉花種植和葡萄種植為主,大力發展園林生產。全場播種麵積3.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6萬畝,經濟作物0.58萬畝,其他作物0.95萬畝,其中葡萄0.07萬畝。糧食麵積占總播種麵積的51%;經濟作物及其他作物麵積占總麵積的49%。同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成680畝葡萄園。
1988年,食品廠與福州、上海、天津一些有關單位建立起農工商綜合經濟聯合關係,洋蔥成為食品廠的主要原料,農場建立3000畝脫水菜原料基地。1991年農場根據中央經濟體製改革“鞏固、消化、補充、完善”的八字方針,鞏固改革成果,改革不合理的弊端,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逐年對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實現“三個一”的目標,即糧食1萬畝,棉花1萬畝,林果、蔬菜1萬畝。
1996年,農場深入貫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開創農場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43375”綠色工程(即:4,條田、道路、居民點、廠校綠化;3,3條主幹道實現綠色工程;3,3條主幹林;7,7個居民點綠化區;5,5個廠校綠化點)。農場繼續推行“穩糧、增棉、節水增田、依靠科技,保菜建園,提高單產,效益翻番”的發展措施,先後完成了“萬畝優質棉花生產基地”項目的建設,完成了1500噸優質棉種生產線的建設,完成了葡萄種植項目。
2001年,全場播種麵積3.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0.79萬畝,經濟作物2.83萬畝,其中棉花2.5萬畝;瓜菜0.14萬畝,油料作物0.19萬畝,其他作物0.28萬畝。實現農業產值4033萬元,其中種植業3647萬元(包括果園),林業92萬元,畜牧業294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90.4%、2.3%、7.3%。曆年各種植物播種麵積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