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十七團建立以後,團設司令部、政治處、後勤處編製。黨委重視抓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門是政治處。政治處設組織股、宣教股,營設政治教導員,連隊設政治指導員,配文化教員。從上到下,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從組織上起到保證作用。20世紀50年代,宣傳教育方式有土廣播、黑板報、牆報、油印《前進報》、看電影,部隊戰士們開展自編自演活動等。60年代,增添了有線廣播,成立業餘演出隊。80年代,農場建立有線電視站,備有錄像機、玻璃櫥窗宣傳欄,連隊設政工幹事,建立“四室一家”(辦公室、會議室、文化活動室、衛生室,職工之家)。1997年3月8日,紅星二場黨委下發《關於開展黨員電化教育的通知》。1999年農場投資340萬元建成一幢1684平方米的職工文化教育中心。黨委非常重視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從組織上、人力上、宣傳設備上不斷加強,對農場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保證作用。
一 黨的組織生活
1950年,中共四十七團委員會,建立健全黨支部民主生活會製度,堅持“三會一課”(黨員支部大會,黨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上黨課)。全團黨員1054名,5個營級黨委,23個黨支部,190個黨小組。四十七團黨委規定每月召開一次黨員支部大會,每星期開一次黨小組會,每月上一次黨課。1954年以後,部隊不過星期天,改為過旬日(10天休息1天),7天一次黨小組會改為10天一次黨小組會。黨支部堅持每年改選一次。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級黨組織受到衝擊,有部分黨員停止了黨內組織生活。1971年,中共二一四團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後,逐步將原來被迫停止黨內生活的黨員恢複黨內組織生活,黨的各級組織逐步健全。1984年,改革開放,撤銷原來班排建製,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每月必須召開一次黨的小組會,每兩個月上一次黨課。黨課內容主要堅持學習《中國共產黨章程》、《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和黨的方針、政策並結合黨員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學習報刊有關重要文章。
1953~1983年,進行“開門”整黨6次。1986年起,規定每年召開兩次民主生活會並形成製度。每次開會之前,黨委責成紀委用文件下發通知,由基層黨支部負責征求黨內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是年,紅星二場黨委貫徹中紀委[1986]1號文件精神,用“學、議、查、找、改”五字方針開展整風,重點是對場黨委和機關,進行端正黨風教育。5月6日,場黨委召開有200人參加的整風動員大會。黨委書記田文祥提出:黨委帶頭,從機關做起,全場動員,盡快端正黨風,推動社會風氣根本好轉。6月下旬,收集上來的對黨委和機關意見214條。
1987年6月30日~7月2日,曆時3天,黨委召開民主生活會。為了將會議開好,邀請各連隊、企事業單位黨支部書記和機關科室領導共50人參加這次會議,共提出68條意見。黨委常委分別作了自我批評,表示歡迎下麵的寶貴意見。1989年,紅星二場黨委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紀律,從嚴治黨,保持廉潔,防止腐敗》文件精神,更好地保證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目標順利實現,特製定如下《廉政公約》:
(一)黨委中心學習組,堅持學習日製度,每月最少學習一天。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廉政建設有關規定,從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令行禁止。
(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理論聯係實際,因地製宜搞建設。深入實際,防止官僚主義,保持為政一身清,為民不忘為公的優良傳統,樹立廉潔為榮的新風尚。
(三)健全黨內民主生活製度,黨委每年召開兩次黨委全委會,重大問題經過全委會討論決定,並堅持每年召開兩次民主生活會製度。同時黨委成員都要以普通黨員身份,自覺積極參加所在黨支部和小組會議。
(四)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原則,不奢侈浪費,不搞特權,不準用公款遊山玩水,辦公事不準收受禮品,嚴格執行各種會議補貼標準,禮賓往來,控製陪客人員,並按標準收費。
(五)嚴守黨紀國法,做到廉潔奉公,不謀私利,不貪汙,不受賄,不弄權瀆職,不準搞錢權交易,不準有私營收入。
(六)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秉公辦事,按政策辦事,對招幹、轉幹、就業、晉級、評定職稱等事項要堅持一視同仁,不搞互相照顧,更不許搞特權。
(七)黨委成員要做移風易俗的帶頭人,提倡新事新辦,對婚喪嫁娶不準大操大辦,公車私用要照價付款。
從1990年起,堅持民主評議黨員製度,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保持黨組織先進性。對黨員的模範、骨幹、橋梁三大作用,每年進行一次考察和考核。
二 思想教育工作
(一)部隊進疆初期
1949年10月,四十七團準備進入新疆的前夕,對部隊進行了遵守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1950年部隊進疆後,主要開展政治宣傳教育。教育內容:學習《將革命進行到底》、《論人民民主專政》、《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內容,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反官僚資本主義,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全國人民當家作主人的思想。
1951年,針對部隊從延安出發途經西安、蘭州、武威、張掖、高台、酒泉等地,走一路,打一路仗,取得戰爭的勝利的思想實際,為防止背上居功自傲的思想包袱,四十七團黨委提出“要加強學習,要反驕、破滿,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通過一係列思想政治教育,使部隊始終保持旺盛的戰鬥作風,特別能吃苦、能戰鬥。當年四十七團中心任務有兩項:一是二營繼續參加剿匪;二是一營、三營、團直屬炮兵連、特務連、衛生隊、團部都搬到紅星一渠工地上,修建紅星一渠。上從團長、政委,下至每個戰士,吃住在戈壁灘上,不怕風吹日曬和雨淋,學習勞動模範、特等功臣王德的忘我犧牲精神。王德為了節省炸藥和人力打炮眼,每次放過炮以後,總是帶著撬杠將沒炸下來有裂縫的岩石用撬杠撬掉。一次,大石頭突然滾下,他躲避不及,不幸犧牲。1952年6月,轉戰修紅星二渠,這個地區條件更艱苦。修紅星一渠好孬有一個地窩子住,到紅星二渠連地窩子都沒有,隻在戈壁灘上搭起白平布的帳篷,炎熱的夏天,帳篷裏溫度高達攝氏50度,指戰員們隻有披著皮大衣到石頭底下遮蔭,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戈壁灘上無水,水都從二堡鄉八大隊坎兒井取,然後用汽車運送到工地。因此,用水都是定量,一個班用一盆水。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四十七團指戰員為建設祖國邊疆、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表現出英勇頑強的精神,勝利地完成修渠任務。同年,全國性的“三反”、“五反”運動開始,部隊也進行“三反”(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處處講節約,反對浪費,暫時停發服裝和津貼費。
1953年,屯墾時期,部隊開始進入農場挖地窩子,住帳篷。四十七團開展文化大進軍掃盲運動,團黨委對掃盲工作非常重視,給各連隊配上3~5名文化教員,上文化課。當時進行文化考試,認識500個單字以下的為文盲。這支部隊窮苦出身的人多,文盲也多。進行拚音速成識字法教學,每天上1~2小時文化課,並分1~5年級發給語文、算術課本。經過三年掃盲工作,年輕戰士30歲以下基本脫盲,達到能看報,寫家信。根據農場建設的需要,1954~1958年,先後派出20餘名幹部到八一農學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