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四十七團政治處設民運股,在人民群眾中進行積極宣傳,組織擔架隊,征購糧食,動員車輛運送軍用物資支援前線。1951年民運股撤銷,組織股設一名民運幹事。1953年政治處下設一名民運紀律檢查員。1955年以後,民運工作由組織部門兼管。1975年歸紅星二場政工科組織幹事兼管。1994年歸綜合治理辦公室兼管民政工作。
一 對起義人員的統戰工作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起義),四十七團接受起義部隊士兵670人。是年6月,陝西藍田解放,接受士兵190人。8月26日,蘭州解放,接受解放士兵375人。1949年10月,在酒泉與獨立三團合編的起義官兵456人,共計起義和解放人員1691人,占全團總人數2204人的76.7%。工農兵、自願兵總共513人,占總人數的23.3%。四十七團認真執行中央對起義人員的統戰政策,在政治上、生活上一視同仁,對起義軍官原職原任,職務基本不變。如徐祗則,原國民黨部隊副團長,起義後,任四十七團副團長,於1952年調任十六師生產辦公室任副主任,下半年調往南京軍事學院工作。
韓誌儒原係新疆陶峙嶽將軍部下,國民黨警備獨立師獨立團團副,積極支持起義,起義後,在十六師生產辦公室工作,1956年9月任農五師十三團參謀長,1957年3月任紅星二分場場長。韓誌儒任場長之後,黨委對他信任,讓其大膽工作,他帶領職工艱苦創業,征服鹽堿,於1963年,建成三連東四鬥畝產小麥359.6公斤高產條田。同年全場小麥平均單產上“綱要”,獲得西北四十麵紅旗之一和新疆兵團先進農場稱號。1963年3月,韓誌儒調離紅星二場,先後任農五師參謀長、副師長,他始終把紅星二場作為他的第二故鄉。韓誌儒因病於1998年6月22日在烏魯木齊逝世後,按他生前囑托,原哈管局領導李官牛、李新野、孫振亞、田文祥等將他的骨灰撒在他指揮創下高產的三連東四鬥條田,實現了他的遺願。
還有許多起義官兵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教育培養,成為生產建設中骨幹力量。1959~1966年期間,農場連隊主要領導多數是起義官兵擔任。1986年頒發給起義人員證書,共有84名,其中在北京起義的23人,新疆起義的15人,酒泉起義的36人,其它各地起義的10人。2001年底已故39人,離休健在的45人,均享受國家離休待遇。
二 非黨知識分子工作
部隊進疆後,一批知識分子通過支邊、學校分配、自動和招聘到紅星二場,參加屯墾戍邊。1966年前全場共有知識分子91名,為農場建設做出很大貢獻。“文化大革命”中,他們被視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臭老九”,受到極不公正的待遇,有11名知識分子被揪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給他們都安排適當工作,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有的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1年,全場共有非黨知識分子274人,其中有中級以上職稱的69人,占知識分子總數的25%。
三 對僑眷、台胞台屬、港澳眷屬的統戰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極“左”思潮盛行時期,有海外“三胞”(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台灣同胞)關係的職工受到種種歧視和懷疑,有的脫離親屬關係。“文化大革命”更是把有“海外關係”的人視為“裏通外國”分子同義詞,使他們在政治上受壓製,思想上背曆史包袱,工作不大膽,說話小心謹慎。1979年,場黨委認真落實“三胞”政策,用人提幹一視同仁。上海支邊青年學生黃靜儀,其母、弟弟均在香港經商,落實政策後,農場將她夫妻倆調學校擔任教師。1984年,調司法辦公室工作,1985年調政治處任教育幹事,1986年選她當哈密人大代表。1987年她弟弟到紅星二場探親,農場領導熱情地接待他們,將場裏惟一一輛舊“69”小車讓給他們乘坐,到天山旅遊、觀光。2001年,全場共有僑眷、“三胞”親屬10人。農場民政部門每年召開一次僑眷“三胞”親屬座談會,征求他們意見,通過他們做海外親屬的工作,歡迎為祖國的建設和和平統一事業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