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團場行政機構(1 / 1)

紅星二場行政機構基本沿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織形式,采取團、營、連、排級建製,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製。團機關設司令部、供給處、衛生隊。以後,隨著團場肩負任務的轉變,為適應生產建設的需要,司令部設立了生產辦公室,後分成生產股、基建股。供給處改為後勤處,又變為計財股(計劃財務股)。撤銷軍事作戰部門,增設指導生產的部門和為職工生活服務的部門及事業機構,撤銷營的建製,連隊作為一級核算單位,設統計、會計、文教、司務長,後來配備技術員。

四十七團進駐哈密、吐魯番後,基於執行“三個隊”(戰鬥隊、生產隊、工作隊)的任務需要,仍然保持著戰爭時期的組織機構。此後,隨著生產建設的需要,其行政機構不斷調整,至2001年,紅星二場行政機構設置係統,詳團的行政領導有團長、政委、副團長、副政委。團的領導體製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團長、政委分工負責製。長期以來,紅星二場一直沿襲這種體製,其正副團長、正副政委簡況。

行政機構適應戰備和生產建設的需要,除沿襲原有司令部、供給處、衛生隊三大係統外,司令部按職能分別為作戰司令部,負責剿匪肅特、城防守備等軍事任務;生產司令部設生產辦公室,負責生產任務。司令部的行政領導設正副參謀長,並為其設協理員協助工作,詳其下有正副參謀長領導的參謀處,參謀處內設作戰股、偵察股、軍務股、通訊股、軍訓股、管理股。團生產辦公室設畜牧組、農業組、工礦組,這三個組的組長由生產辦公室的副主任兼任。1951年1月,供給處改稱後勤處,設財務處、軍需股、軍械股、糧秣股。

1953年5月,六軍十六師改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四十七團於1953年7月18日更名為十三團。司令部參謀處下設軍務股、通訊股、生產股、基建股、行政管理股。供給處下設財糧股、軍需股。1954年2月4日,司令部下設行政辦公室、生產股、基建股。後供給處改變為計劃股。

1957年3月6日,紅星二場改為紅星二分場,下設生產辦公室。

1959年1月22日,紅星二分場改為紅星二農場,機關行政機構編製為生產股、工業股、行政管理股、計劃財務股,還有黨政合一的人事科。1960年行政機構編製為三個股,即生產股、基建股、計劃管理股。撤銷了工業股,建立了工業大隊。

1962年機關設有農牧股、基建股、工業股、經管股。1964年基建股撤銷和生產股合並,撤銷工業股和經管股合並。管理股名稱保留,不設股長,隻有管理員和指導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股、室領導處於癱瘓狀況。1968年臨時黨委建立,機關組建生產辦公室、經管股。1969年6月17日,現役軍官來場主持工作。1970年5月執行兵團統一番號,紅星二場改稱二一四團。機關設置司令部、後勤處(均未設股)。1975年5月,二一四團複改稱紅星二場,下設生產科、經管科。1978年,後勤處改為供財科。1982年4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複,哈密地區農墾局改為兵團哈密農場管理局。紅星二場隸屬哈管局。下設生產科、供財科、行辦室。1984年12月,行辦室改為行政管理科,計劃財務科、生產科改為生產服務公司,建立供銷公司、基建公司。1986年撤銷公司番號,恢複生產科、經管科,保留行管科,建立工交科。1988年撤銷行政管理科,恢複行政辦公室、計劃財務科、供銷科、工交科、生產科、基建科、審計科,1992年增設了勞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