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十三團成立子女小學校,校址在現場部醫院所在地。設1~3年級,學生74人,全部為住讀生。4~6年級學生都到農五師師部(大營房)上學。團黨委抽調田紹先、劉棟、廖陽到校任教師,另有3名保育員。劉棟為臨時負責人,後來調樊本隆任副校長。
1958年,學校遷往場部以北5公裏處的水管所。周春芳任副校長,任銀林任副政治指導員。學校將1~2、3~4年級改為複式教學。全校有學生43人,教師4人(包括領導),無保育員。學生由教師輪流值班照顧。
1959年,廖勤任副校長(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師有田紹先、毛利超、吳讓林、孫西安、王敏章等人,李伊明任管理員。
1960年,農場接回在師部上學的高年級學生,建成1~6年級完全小學。有6個班,學生164人,教職工20人。
1961年,學校又從水管所搬回場部。全校有學生156人,7個班,11位教師,學校設初小教研組和高小教研組。第一屆小學畢業生16人,班主任是初冶平老師。五年級學生參加農五師統一考試,錄取到紅星中學上初中。
1962年為方便學生就近入學,一、三、四、六連開辦小學。
1964年,學校學生人數增加到373人,1~6年級10個班,農場從職工隊伍中抽調一批素質好的職工到校任教,教職工共34人。
1960~1965年,教師隊伍穩定,小學教育得到發展,教學秩序井然,教學質量提高,學雷鋒、學王傑、學歐陽海等英雄人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深入人心,是學校教育的發展時期。
1966年,連隊小學已增加到6所,共有小學生410人、16個班,教師30人。同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社教工作組進駐學校,部分教師受到錯誤批鬥,8名教師下放勞動。當年民兵連搬到學校。學校按照農場的部署再度搬遷校址,遷到場部以北500米處的現址。師生們自力更生,打土坯建教室。張明鑒任校長,田蘭英任政治指導員,謝柱華任副主任。
1968~1971年,離場部較遠的雅爾石灰廠、頭堡硝地、園林隊相繼開辦了小學。
1972年,增設鹽隊小學。至此,全場學校已達11所。各單位學校均由場部學校黨支部一元化領導,便於統一管理。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迎來了教育發展的春天。學校準備分期撤並教學點。1979年,學校成立新領導班子,宋鼎春任指導員,廖勤調回學校任副校長,教育教學走上了正軌,學校重新煥發生機。
1983年,學校開始撤並教學點,首先撤銷了雅爾、硝地兩個教學點和一、二、六連分校以及園林隊各教學點的高年級段,其學生到場部學校住宿就讀。鹽隊學校與地區鹽化總廠學校合並。
1987年,完全撤銷一、二、六連、園林隊各教學點,場部學校設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部。三連學校設1~6年級,四連學校設1~4年級,形成了以場部學校為中心,三、四連學校教學點為輔的三點式布局。當年,全場有小學21個班,學生693人。
1991年,撤銷了四連學校教學點和三連學校的4~6年級。至此,隻剩場部學校和三連學校教學點,有小學生780人,18個班。為解決路遠單位學生上學的交通問題,農場停運了每天往返哈密的大轎車,專門接送學生,實行集中辦學後,教師由1982年的110人減少到1992年的66人。
學校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取得豐碩成果,湧現不少先進典型。
1991年,紅星二場學校五年級學生張金龍被自治區授予“優秀少先隊員”稱號;同年,六年級學生張誌國獲全國“學賴寧,做黨的好孩子”活動獎章;1992年,六年級學生張金龍又被兵團授予“優秀少先隊員”稱號;同年,六年級學生張琴被評為兵團首屆“十佳少年”;1995年,五年級學生趙桂梅獲兵團“十佳少年”稱號;1999年,初一學生劉鈺獲“中國少年雛鷹行動”兵團四星雛鷹獎章。2001年,六年級學生馬培被評為農十三師“十佳少先隊員”。
1996年,紅星二場學校少先大隊獲“全國雛鷹大隊”稱號;1997年小學語文教研組被評為兵團級“三八”先進集體。1998年,學校少先大隊被哈管局授予“少先隊先進工作集體”榮譽稱號。1999年學校少先大隊又被兵團授予“少先隊組織基層和基礎建設達標創優先進集體”稱號。
2001年,紅星二場學校小學有24個教學班,學生964人,教師46人,其中小教高級教師職稱10人,小教一級教師職稱職稱22人,小教二級教師職稱1人。學前班3個,專任教師3人,學生數159人。小學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思想品德、自然、曆史、健康、音樂、美術、體育和勞動。
1996~2001年度,紅星二場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初等教育完成率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