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場初期,農場無專職防疫醫生,衛生防疫工作由衛生隊兼管。
1985年,紅星二場成立衛生防疫站,歸屬農場領導,負責人是楊道傑,工作人員3人。1996年改組,工作人員增至4人。2000年3月改組,工作人員4人,20世紀50年代,防疫工作以“講究衛生,減少疾病”為宗旨,醫務人員經常到連隊檢查食堂衛生、宿舍衛生和環境衛生,評比流動紅旗,開展“除害滅病”活動。
60年代,大抓“三管一滅”(一管糞便、二管水源、三管飲食,消滅蒼蠅)工作,開展以預防腸道傳染病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對傳染病抓五早(即早預防、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早報告),每年進行預防注射及接種工作,防止烈性傳染病發生,控製和縮小一般傳染病流行。如1961年,全場發現麻疹83名,合並症5名,醫院立即采取措施,一個單位發生後馬上隔離,同時對所有易感兒童進行母血和胎盤粉內服,控製了病情,縮小了發病範圍。
1963年發生傳染病4種:麻疹35人,阿米巴痢疾4人,傳染性肝炎2人,波狀熱3人,由於及時治療,無擴散,無死亡。
1965年4月,農場成立預防“二號病”指揮所及搶救治療小組,並訓練衛生員,使他們掌握預防“二號病”的措施,衛生隊建立和健全各種製度,使“三管一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西北五省檢查團到農場檢查工作時,視察各連隊食堂、宿舍、托兒所及場部各服務事業單位,受到好評和稱讚。
80年代以後,防疫站開展的工作項目有:初級衛生保健、健康教育、愛國衛生運動監督、學校衛生監督監測、食品衛生監督監測、環境衛生監督監測、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居民死因回顧調查與分析、全民口腔病的防治、兒童計劃免疫、婦幼衛生保健、傳染病的防治、結核病防與治的管理、地方病的防治、勞動衛生監督監測、婚前保健、除四害等工作。
防疫工作主要從三方麵著手,一是搞好宣傳教育,傳授預防疾病知識;二是以預防為主,講究飲食衛生,提倡“三淨、四防、五不吃”(即淨化水源、空氣、環境;防蠅、防鼠、防腐、防塵;不吃髒的、不吃生的、不吃腐敗的、不吃魚子和病畜禽肉、不吃有毒野菜),大搞環境衛生,清運垃圾;三是防治結合,加強預防接種和計劃免疫,一旦發現傳染病,即速實行隔離和觀察治療,防止病菌擴散。
1988年,發生流感、肝炎、猩紅熱等流行性傳染病。防疫站采取了綜合治理措施,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對人群進行了1:5000的新潔爾滅溶液點鼻預防,發現苗頭病人,及時隔離,及時治療,有效控製和消滅了傳染病流行。
1990年10月,醫院成立衛生基本情況調查領導小組。紅星二場副政委許玉英任組長,院長李俊超及防疫站焦勇任副組長,委員8人。對全場衛生基本情況作了徹底全麵的調查,隨機抽樣複查率、複核率都在100%,保證了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調查任務,經哈管局驗收達標。
1993年12月5日,農場防疫站開展“強化免疫日”活動,派出4輛車和18名衛生人員深入到各連隊,給500多名兒童服用了“預防小兒麻痹糖丸”。
1995年,為貫徹國務院頒發的《九十年代兒童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推動計劃免疫工作的開展,實現消滅脊髓灰質炎和控製其中計劃免疫相對傳染病的目標,衛生部決定於1996年對全國以鄉為單位兒童免疫接種率達到85%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全麵審評,紅星二場於1995年12月就做出了“關於做好農場計劃免疫第三個85%目標審評籌備工作的通知”,決定成立紅星二場審評領導小組。同時成立審評技術領導小組,並對各連衛生員和計劃生育宣傳員進行了培訓。
計劃免疫工作年初有計劃,年終有總結,建立了各種卡片和登記表,使計劃疫苗工作做到心中有數,層次分明,無漏種和重種現象,各種疫苗接種率都達到全優,被評為哈管局“計劃免疫先進單位”。
1994~2001年,紅星二場兒童各種基礎疫苗接種情況統計,如所示。
1995年6月,根據哈管局結核病領導小組指示精神,成立了紅星二場結核病領導小組。1996~2001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和單位配套經費進行結核病控製項目,查出痰檢呈陽性13人,痰檢呈陰性9人,並對症治療。
在食品衛生監督工作中,防疫站貫徹執行《食品衛生管理條例》,對全場從事食品工作的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見),發現有傳染病者,及時治療並調整工作。對小吃部、食品店、掛麵房等定期進行衛生檢查,不符合標準者,提出停業整頓警告。新開業的食品單位要三證齊全。對脫水菜廠的臨時工,堅持原則進行體檢,體檢不合格者不上崗。1996年,防疫站被評為“兵團食品衛生管理先進單位”,兵團衛生局獎給紅星二場防疫站摩托車一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