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四川農業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1)(2 / 3)

“天府”是一個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相結合的概念,它應是山川形勝的“天府”,更是人民富庶、安康的“天府”,兩者不可分割。而四川區域內平原、盆地、丘陵、山地並有,境內雖自然條件有所差異,但造就了資源物產的豐富多樣,加之這裏的“天府人”從古至今始終不斷辛勤地耕植和經營著這片土地,並固守和傳承著堅定而從容的精神和生活態度,這確是全國的唯一。

2008年,在有關單位共同發起“新天府”的推薦活動時,有31個地區參與候選。經百名專家對“新天府”的評選,在入選的十個地區中,成都平原所得的票數最多,仍處在第一位置。

二、“天府之國”的特有條件

四川“天府”之美譽能延續至今,從曆史的觀點分析,其發展有與全國其他地區共同的地方,但也有著獨特的地理自然條件,因而在全國曆史發展長河的不同時期,都能發揮其不同的作用。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點:

一是古時四川盆地江河密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地肥厚,有適宜多種植物的生長條件,經墾殖利用、成效顯著,在這一區域內可形成自給自足,自成體係,自我循環的自然經濟。良好的氣候,也非常適宜人類生存、繁衍。

二是盆地周圍群山環繞的地形地勢,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古代冷兵器時期的戰事而言,陸有秦嶺劍門之障,水有三峽之險和夔門相鎖。在中原連年戰亂時,這裏天然的屏障,不僅憑險拒守可取得一時的太平安然,還可以作為稱雄割據者安身立命之所。

在上述兩種有利條件的作用下,古代這裏既有獨據一方的地理環境,更具備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自我循環,自成體係,戰略上具有可策應性的區域,是曆代當政者十分看重和必爭的區域。在古時多次改朝換代的戰事中,往往依賴巴蜀的物力、財力和軍力奪取天下;在戰亂結束,取得政權,安定社會,恢複農業經濟中,卻又必然利用這一區域加快發展,以鞏固統治和資助朝政。這就是古代四川在全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特有地位。

(一)地域遼闊、地貌多樣

如今四川全省的麵積占全國約二十分之一(5.1%),人均0.6公頃;但曆史上東漢建安時期(196—219年)的益州建製中,其所轄的成都地域,就比當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範圍還大。

四川地形地貌以多山與高原為特色,是中國地勢較高的省份之一。全省60%以上的地區海拔超過1000米,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是大幅度隆起的高原和山地,東部為四川盆地及其邊緣的山地。全川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高原、山地(包括低山、中山、高山和6000米以上的極高山)、丘陵(包括淺丘和深丘)、平原等四大類型。四川盆地為全國四大盆地之一,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對農業生產的全麵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盆地中部是一大片低矮的丘陵,呈台階狀和饅頭狀孤丘廣布,相對高差在50~200米之間,梯田層疊,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域;盆地西部(龍泉山以西)是岷江等大中河流衝積而成的平原,總麵積約8000平方公裏,組成了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盆西平原。這裏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河流密布,阡陌縱橫,是著名的穩產、高產商品糧、油基地;高原西北部切割較淺,原麵寬廣,穀地開闊,土壤肥厚,牧草茂盛,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高原東南部,河流下切不斷加深,嶺穀起伏急劇,隻有局部河穀地段有發展種植業的較好條件。穀緣以上多為成片寬闊草場,穀坡中上部森林茂密,發展林牧業地域寬闊。其中安寧河穀平原麵積達1800平方公裏,是四川的第二大平原。

在四川地貌類型結構中,平原麵積僅占全省總麵積的5.3%,丘陵地區占12.9%,山地占77.1%,高原占4.7%。平原土厚、地平,丘陵地區起伏較小,且兩者海拔較低,熱量充分,有利於墾殖,其墾殖指數分別達到60%和40%左右。兩者合有的土地麵積雖然不足全省的20%,但耕地麵積合計則占到全省的78%,是四川最主要的耕耘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