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四川農業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1)(3 / 3)

(二)多樣的氣候條件

四川的緯度處在我國亞熱帶範圍內,受複雜的地形和不同的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複雜多樣的特征十分突出。東部盆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9度,氣候溫和、濕潤,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植物生長;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從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擁有由亞熱帶演變到亞寒帶、永凍帶之間的各種氣候類型,為全麵發展四川農、林、牧業的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生物資源豐富

四川遼闊而複雜的地形、氣候和生態環境的多樣,繁衍了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包括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草地資源等。全省有高等植物近萬種,約占全國植物種類的三分之一,僅次於雲南,居第二位。有各類野生經濟植物550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4600多種,所產藥材占到全國三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藥材基地;菌類資源最為豐富,野生菌類資源達1291種,占全國菌類種數的95%;森林麵積居全國第四,活立木蓄積16.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二;動物資源豐富,有脊椎動物1246種,占全國種類的45%以上,獸類和鳥類占全國53%,經濟動物種類占全國50%以上,是人類開發利用的源泉。

(四)極其豐富的水資源

四川境內有大小河流1400餘條,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548.56億立方米,僅次於西藏,處於第二位;還有地下水資源546.9億立方米,年可開采量115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3122立方米,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最早利用水資源進行農田灌溉和栽植發展水稻的區域之一。

大自然賦予四川的如此眾多的優越條件,是十分有利於整個大農業的開發與持續發展的。在新中國建立以前,長時期以農耕經濟占主體地位的社會中,四川農業在曆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於曆史上若幹次戰爭、戰亂和政局的變遷,曆代朝廷經濟政策和對四川統治力度的強弱變化,全國政治、經濟中心所在地的變遷,以及整個大江南北氣候裂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四川的農業經濟,也呈現出了發展興盛—衰落倒退—再啟動複興的回合曆程。發展的總趨向:從縱向上看,隨曆代中央政權機構采取的移民墾殖、興建水利、適度賦役等政策措施的實施,四川農業總體上是在不斷地發展的,生產水平也是在不斷地提升,曾經出現過幾個輝煌的曆史時期,為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政局穩定作過貢獻。但從橫向方麵看,發展程度與後來居上的東部比較,四川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還較差,農村經濟仍較滯後,與東部發展存在著差異。自明、清以後則逐漸擴大,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裏,由於四川境內自然災害頻繁、戰亂不斷,國民黨政府臨解放時的橫征暴斂,使農業生產極度衰竭,農業產量降到了20世紀30年代水平。

第二節、曆史上四川農業的發展簡況

從遠古到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之前,是原始奴隸社會和自然經濟的時期。秦統治巴蜀後的一百多年,是四川農業大開發和飛躍發展的時期。兩漢時期,四川農業發展進入高潮。三國鼎立時期,農業得到持續發展。隋朝時期,四川農業發展趨向衰落。唐、宋兩代是四川農業的轉折和興盛時期,為農業以後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明清以後,農業曲折地進步,發展進程緩慢。辛亥革命後,戰爭、戰亂不斷,不僅對四川農業危害很大,而且沉重的戰爭負擔,使四川人民不堪重負。

一、先秦時期

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的遺址、遺物考證,在若幹萬年以前,四川盆地就已經有原始人類在這裏棲息。進入舊石器時期,生產形式是以狩獵、捕魚、采集為主,粗耕農業隻是狩獵畜牧經濟的補充,民無定居,人口稀少。公元前六千年,進入新石器時期,由於生產工具及技術的進步,四川境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生產形式:高原和山區是原始的狩獵和采集,盆地平原是原始的農耕,其間還有古老的漁獵,早期的農耕聚落開始建立,出現了貧富不均,但未形成國家。當從新石器時期跨入青銅時期,進入人類文明時期後,四川整個社會才形成部落林立、多國並存的分散狀況之中。這一境況持續的時間特別長,直到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殷周時期,才出現了巴蜀奴隸製度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