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未來中國強勢的步伐將更加堅實(4)(1 / 3)

目前看來,技術落後是製約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其經濟規模跨過4萬億美元的門檻後長期徘徊不前的原因,除了在痛苦地消化經濟泡沫破滅之苦外,還有就是日本在技術創新上一直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在技術創新上亦步亦趨,始終無法掙脫美國技術標準圈定的框框。而當美國在技術創新上陷於停滯時,日本經濟也就缺乏增長動力了。

相應地,日本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經濟增長節奏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因此,中國要避免日本式的衰退,就必須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與提振內需等方麵有真正突破。2009年既是中國經濟迎來下一個增長周期的過渡之年,也是中國經濟真正開始戰略轉型的關鍵之年。中國經濟既要保增長,更要戰略轉型,即:從資本與外需驅動的成本推動階段向技術與消費驅動的內生性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轉變。

首先,政府應該積極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消除土地、資本、勞動力和能源等價格方麵的扭曲,改變由行政機關定價或者受行政機關影響的定價機製,真正由市場來決定價格,反映這些要素的機會成本。例如,在土地價格改革方麵,應該盡快完善土地價格形成機製。政府真正退出土地一級、二級市場,致力於規範市場行為、提供信息服務,利用稅收和貨幣政策監控市場交易,以保障土地市場交換的公開、公正、公平,保障土地利用的高效和優化配置。

其次,應加快產業調整,促進產業振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控製重化工業投資,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早日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在產業發展導向上,一方麵,要通過嚴格控製與新型工業化道路背道而馳的高消耗、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抑製對大宗初級商品的過多增量需求,另一方麵,要引導企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積極鼓勵符合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的低能耗節能型工業的發展,運用高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將此前以高能耗、低附加值為主要特色的傳統工業改造成為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力求通過產業調整與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運用配套的貨幣政策,抑製投資過熱,消除造成經濟大起大落的生成機製。

最後,在善待農民的同時,應采取積極措施穩定廣大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預期。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周期裏,農村是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是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改革開放30年來,農業、農民與農村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基礎性角色,但是廣大農民在最終收入分配格局中卻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擴大內需配套條件之一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建設滯後,嚴重製約著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大。

因此,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真正落實中央的一係列惠農措施,通過農村市場體係建設促進農產品價格的真正市場化,確保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另外,政府亟需破除阻礙股市健康發展的各種幹擾,切實加緊完善資本市場基礎製度,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進一步改善投資者結構,以實質性的救市行動穩定市場信心。如果股市持續低迷,民眾的財產性收入不斷縮水,擴大內需便可能成為空話。如果政府在檢討股市發展教訓的基礎上,以建設性的舉措提振市場信心,真正做到藏富於民,則中國長期以來被壓抑的消費衝動將會迸發出來,由此帶來的GDP乘數效應將遠超目前的投資乘數效應。

強大的中國必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曆史對民族的興亡給出了一個嚴峻結論:強者昌,弱者亡!

今天,崛起的中國經濟及強大的經濟抗震力,讓中華民族再一次屹立在世界之巔,富強的中國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世界話語權。

上世紀後期,中國借助改革開放,向世界敞開了心扉。隨著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次驚豔登場,世界開始為之側目!

2001年中國對中亞國家發起了經濟攻勢,中國企業開始越境投資,與5個中亞國家的貿易在2006年就已達到了130億美元。中國投資從能源轉向銀行,水電,鐵路,和其他運輸設施,表明北京正努力適應中亞國家的需要。中國的大計劃,要在10年後在中亞國家地區貿易達到50%。一同參與競爭的德國企業不得不一再說“中國人真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