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萬事民為先
專題
從中國農村最基層到中國著名高校北京大學,到共青團中央;從主政全國人口最多的農業大省河南到“共和國長子”工業大省遼寧,到進入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層,一路走來,李克強的統籌、決策能力不斷提升,積累了豐富的從政閱曆和理政經驗。在公眾麵前,他自信、睿智、談吐博雅卻擲地有聲;而在熟悉他的人眼中,他平實、親切,緊要關頭能雷厲風行、勇於擔當。從法學學士到經濟學博士,10年燕園的浸潤,使他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也滋養了他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或許與他早年最基層從政的經曆有關,體恤民間疾苦始終是李克強的思想底色,無論走上哪個崗位,“萬事民為先”一直是他堅定踐行的執政理念。
2012年11月15日,在京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李克強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六天後,李克強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須通過改革開放”,“改革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改革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推進改革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身上責任重大,必須往前走,必須勇於試,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係。不幹可能不犯錯誤,但要承擔曆史責任”,向社會明確傳遞改革決心。
隨後,李克強在多個會議場合“打破沙鍋式”的追問,引發廣泛關注。這種長期形成的注重解決問題的務實會風,拒絕官員“照本宣科”,鼓勵自由發言,讓與會者既有壓力,更感興奮。他仔細聽取艾滋病防治民間人士的真切訴求,鼓勵“多談問題”,並推遲官方會議,為“草根”會議“讓路”。
這些細節都透露著,李克強銳意改革的精神,果斷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及心係百姓的民生情懷。而這正是他從地方至中央工作期間一以貫之的作風。
攻堅克難 勇做改革探路人
5年前的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52歲的李克強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身份登上中國最高政治舞台。幾個月後,他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年輕的副總理。
2008年,李克強履新之初,首先遭遇國際金融危機考驗。他冷靜、沉著,既根據需要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有效地刺激了經濟增長,又審慎地選擇了將赤字率控製在國際通行的3%的安全線以內,使中國避免了其後歐洲出現的主權債務危機和美國的“財政懸崖”。為有效化解此次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衝擊,組織實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成為曆史上最大的一項惠民工程,同時又成為擴大內需,有效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舉措。
李克強擔任國務院深化醫改領導小組組長。2009年以來,新醫改五項重點任務有序推進,中央政府先後出台14個相關文件,各地大膽探索,不斷取得突破,使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普遍獲得實惠。中國僅用3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的全覆蓋,織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醫保網,被國際社會稱為“奇跡”。
燃油稅費改革牽涉多方利益,醞釀多年未能推出。2008年李克強擔任此項改革領導協調小組組長後,抓住稍縱即逝的改革機遇,果斷決策實施。
2012年,李克強親自“督陣”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工作,重點解決製約經濟發展的稅費問題。在上海取得成效,又力推將試點擴大到9個省(市),不僅實現了重大製度創新,而且以結構性減稅促進了“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戰略性目標。
李克強長期主政地方農業、工業大省,到中央工作後,又分管發展改革、財政、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衛生等經濟社會領域的工作,使他對中國的國情深諳於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機遇以及麵臨的挑戰了然於胸。
他在領導和指導中國“十二五”規劃的製定中,多次到各地及各部門考察調研,分片主持召開“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編製工作座談會以及服務業、能源等專項規劃編製座談會,廣泛聽取地方、專家、企業等各方麵的意見建議,組織力量對擴大內需長效機製、縮小城鄉差距總體思路、城鎮化發展路徑模式、穩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一份備受國人期待、廣受世界關注的“十二五”規劃終於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