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克強:萬事民為先(2 / 3)

2010年,李克強出任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後強調:食品安全事關每個家庭每個人,必須重典治亂、重拳出擊,讓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價。此後,國務院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把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實行一票否決;督促各地各部門加大工作力度,出現苗頭就打,及時處理了一連串重大案件,使食品安全日益惡劣的局麵出現好轉跡象。

2009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呼吸係統傳染病——甲型流感席卷全球,世界衛生組織將應對級別上升到最高級。在美洲爆發後沒多久,這種病就迅速通過種種渠道傳入中國,社會民眾情緒再次陷入類似2003年SARS爆發時的緊張氛圍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李克強果斷決定,啟動應對甲型流感聯防聯控工作機製,協調各方麵力量,多策並舉,多管齊下,專群結合,加大疫苗研發生產進度,既有力有效地控製了疫情傳播,又盡可能地不影響群眾生活和正常經濟活動,取得了抗擊甲型流感的重大勝利,也為中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創造了成功的典範。

李克強在國務院主持常務工作,經常會遇到棘手難題,但他從不回避,也不張揚,妥善化解矛盾於無形。他分管的眾多領域所麵臨的複雜問題,有很多被公認為“世界性難題”。特別是當下改革漸入深水區,各方利益訴求錯綜複雜,牽一發而動全局。解開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過人的勇氣和膽略,同時還需有開闊的視野和係統的知識儲備。從地方到中央,李克強一一化解了不少這樣的“難題”,被境外媒體稱為“破解複雜難題的高手”。

飽經磨礪 家國情懷濟蒼生

在李克強破解發展難題、普惠民生理政的背後,飽含著他根自基層、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文革”期間,安徽鳳陽是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1974年3月,李克強到該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白天下田勞作,夜晚挑燈夜讀,他在那裏深深了解了什麼是貧困和饑餓,其吃苦耐勞的品格和才幹,深得鄉親們的擁戴,不久便擔任了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以至多年後,那裏的老鄉們還念念不忘他,稱讚他“要求別人做的自己總是先做。很善良,當大隊書記,從不整人,不欺負人”。

1977年恢複高考第一年,李克強從萬千學子中脫穎而出,考入北大法律係,很快便被推選為校學生會負責人。1982年,他畢業留校擔任團委書記,年底被選為團中央常委,從燕園來到前門東大街。三年後,年僅30歲的李克強被增選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此時,雖已身居要職,但他與燕園的精神依從絲毫沒有中斷。在書記處繁重的工作之餘,他先後攻讀完北大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榮獲中國內地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

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在安徽省金寨縣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他堅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這溫暖的炭火燃起老區孩子的希望。兩個月後,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金寨誕生。此後,“希望工程”、“青年文明號”、“青年誌願者”等行動如火如荼地燎原全國,開創性地探索了用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當李克強離開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時,他已經從“村官”、團幹部成長為全國最年輕的“博士省長”。

1998年6月開始,李克強到河南工作,先後擔任省長、省委書記,在這個當時經濟處於全國“鍋底”的大省一幹就是7年。因工作忙碌、秉性清廉,他很少應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解決問題、推進發展上。河南曆史上有過“浮誇風”,帶來過慘痛教訓。李克強到河南工作後,多次強調河南省情有其特殊性,人口多、底子薄,要多幹事、不張揚,低調少說,避免浮躁,踏踏實實幹幾年,河南就會變樣。

7年間,河南經濟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63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全國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總量躍居全國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2004年底,李克強調任遼寧省委書記。當時的老工業基地正麵臨最困難時期,遼寧省是工業大省,國企包袱過重,在改革進程中大量國企破產、工人下崗,棚戶區群眾生活尤為艱辛。李克強走進棚戶區,目睹了近千居民共用一個旱廁的場景。他摸著冰冷的土炕,動情地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群眾搬出棚戶區。”其後,他全力推動“棚改”民心工程,2005年3月,遼寧公布了改造集中連片棚戶區的實施方案。3年時間,120萬居民過上了新生活,大片的棚戶區消失。李克強在“棚改”過程中一再強調的“萬事民為先”這句話,成為他日後主政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