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德江主政農業大省吉林時,吉林糧食產量連續邁上新台階,全省糧食人均占有量、調出量、出口量和商品率一直高居全國首位。1996年11月,有幾位農民給他寫信,講述擔心議價糧沒有保護價等憂慮。看了信後,張德江冒雪來到全國糧食狀元縣農安縣訪問農戶,現場承諾“絕不允許出現糧食豐收、農民減收的情況。保護價政策要繼續堅持”。
張德江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對民營經濟對於一個地區的帶動和引領作用有著深刻體會。他說:“無數實踐證明,哪裏的民營經濟活躍,哪裏的經濟就發達,哪裏的人民群眾就富裕。”在他曾主政過的浙江和廣東,非公經濟比重均超過七成。張德江強調要營造環境,切實促進民營經濟新發展。
到重慶主政後,他很快就進入新角色,明確提出“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任務,開拓進取,重慶很快形成了良好局麵。張德江數次邀請不同領域的民企代表召開座談會,討論政府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參會的多位代表稱,政府如此低姿態問政民企,已是多年未見。
知青出身 情係百姓
張德江1946年11月生於遼寧省台安縣。1968年從吉林省長春市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羅子溝公社插隊,屬於被稱為“老三屆”的知識青年。1972年到1975年,張德江在延邊大學學習,後任延邊大學朝鮮語係黨總支副書記,1978年到1980年,他在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留學。
知青經曆磨練了張德江吃苦耐勞的品格,也讓他對基層有了更深的了解。張德江在農村插隊時的一位老會計說,張德江是七隊集體戶的戶長,在知青中很有威望,有著當地青年都趕不上的吃苦勁頭。由於表現出色,張德江成為當時100多名下鄉知青中第一個入黨的人。
1983年,37歲的張德江告別延邊大學副校長的職務步入政壇,擔任吉林省延吉市委副書記,後升任延邊州委副書記。1986年,他上調北京,任民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在基層鍛煉多年,張德江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百姓懷有深厚感情。任職民政部副部長期間,張德江經常深入各地扶貧救災,為基層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他說,民政工作是社會管理調節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做好了,就能為改革開放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在國務院工作期間,他積極推動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截至目前,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全覆蓋。
張德江曾在一次廣東省委全會上放出三句硬話,要求征地手續不齊全的、沒有與農民達成補償協議的、征地款沒有到農民手裏的項目,不能開工,受到廣東老百姓的普遍讚許。官方媒體評價,張德江硬話背後的硬道理,就是執政為民的理念、依法行政的守法意識、公開透明的行政方式。
張德江擔任過吉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對人大工作高度重視。他說:“社會主義經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定是法治社會。”任廣東省委書記時,張德江在全國兩會上表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不僅經濟發展要走在全國前列,推進依法治省、建設文明法治環境也要走在全國前列。
(文章由本刊記者張惠清根據新華社公開資料整理)
張德江,男,漢族,1946年11月生,遼寧台安人,1968年11月參加工作,197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經濟係畢業,大學學曆。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