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是1947年10月30日在日內瓦簽訂的關於國際貿易的一項多邊條約,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特定條件下產生的曆史產物。
一、“二戰”前後的“貿易戰”和“二戰”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巨大災難,給世界各國提出了實現世界自由貿易的必要性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從1929年開始到1933年,自此以後危機的高峰才開始下降。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挽救崩潰的經濟,相繼采取保護主義的政策和措施,建立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1925年~1929年,德國關稅提高了29%,法國提高了38%,比利時提高了50%,美國於1930年5月19日通過霍萊-斯姆特法令,對890種商品提高進口稅,從而使進口商品的稅率平均提高了40%。美國的做法激起了33個國家的抗議,從而引發了30年代的“貿易戰”。1931年底,有25個國家采取了報複措施,這些國家把進口稅率提高了60%到100%。法國還采取了“輸入限製”,德國創立了“易貨貿易”製度。1931年9月21日,英國宣布放棄金本位製,以刺激出口,抑製進口。跟著,先後有15個國家放棄金本位製,資本主義世界貨幣製度崩潰,世界市場陷於瓦解。資本主義國家樹起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近似廝殺的貿易戰,不僅沒有緩解經濟危機,反而加深了經濟危機。這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貿易額縮減了2/3,貿易量縮減了1/4以上,美、英、法、德四個國家有29萬個企業破產,資本主義世界有些年頭的失業人數高達3000萬以上。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和“貿易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二戰”期間許多國家實行戰時統製經濟政策,使整個國家的經濟納入為戰爭服務的軌道。一些國家對內製定“自給自足”的經濟體製,強化“民族社會主義意識”,推行保護主義;對外實行資源的掠奪和市場的壟斷,貿易壁壘更為嚴重,自由貿易的國際經濟關係遭到巨大破壞。整個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戰爭曆時6年,戰火燒到全世界,有61個國家參戰,卷人80%的世界人口,軍費耗資達1117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40000億美元,傷亡人口9000多萬。①“二戰”後除美國外,大多數國家陷入貧困饑餓之中,日本和歐洲的多數國家經濟全麵崩潰。重新調整世界經濟關係,特別是消除對世界經濟危害巨大的貿易保護主義,複興世界自由貿易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美國是要求實現自由貿易的首一要國家。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後,推行“羅斯福新政”對國內經濟實行全麵政府幹預,在對外政策上,他反對孤立主義,曾力圖製止貿易保護主義,以保障世界經濟的穩定,緩解國際緊張狀態。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互惠貿易法案,授權總統在3年內與各國協議互相減低關稅。隨後美國同29個國家在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簽訂了雙邊互惠協定。當時,關稅減低的幅度雖然比較小,但為戰後國際貿易規範提供了經驗。②戰後,對美國來說建立國際性的關稅貿易組織如久旱盼甘霖。“二戰”後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高速膨脹,急需從金融、投資、貿易等方麵向外擴張。而當時,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外貿、外彙管製政策和高關稅政策,這對美國的對外貿易和對外擴張是嚴重的障礙。於是美國向世界推行貿易自由的主張,並對一些國家施加政治、經濟壓力,要求減低關稅,消除關稅與一些非關稅壁壘。不獨美國一國有消除貿易保護主義的要求,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例如英國也深感貿易壁壘和高關稅政策對經濟恢複和發展是個很大的障礙,也有要求消除貿易障礙的願望。
二、“二戰”結束前後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和資本主義金融體係的建立,提出了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的迫切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一些主要戰勝國就頻繁磋商、研究戰後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關係從1943年底到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共召開了止次會議。對戰後一些國家的邊界和歐亞勢力範圍的劃分等問題進行了磋商。第一次會議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蘇首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發表了《德黑蘭會議公報》、《蘇美英三國德黑蘭會議宣言》、《關於伊朗的宣言》。德黑蘭會議對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加快擊潰法西斯勢力,及早結束世界大戰起了推動作用。第二次會議是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雅爾塔會議對徹底擊敗德國和處理德國戰後問題達成了協議。協議規定德國無條件投降,還確定戰後由美、蘇、英三國分片占領德國,並邀請法國作為第四占領國。會議確定要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使德國成為獨立的、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家。會議通過《關於被解放的歐洲宣言》,要求用民主方法解決歐洲戰後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會議還對波蘭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了波蘭疆界的議定書。為了戰後世界持久的和平與安全,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國際組織-聯合國。會議還討論了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並簽訂了秘密協議。雅爾塔會議對加速盟國戰勝法西斯勢力,爭取早日結束戰爭,起了重要作用。但這次會議也暴露出大國強權政治的傾向,形成了美蘇兩個大國劃分歐洲勢力範圍、主宰世界命運的格局。第三次會議稱波茨坦會議,這次會議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開。這次會議是雅爾塔會議的繼續,討論了戰後世界的一些重大問題,發表了《三國柏林會議公報》和《蘇、美、英三國柏林會議議定書》,會議對重新劃定波蘭國界達成了協議,會議關於日本問題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規定了日本投降必須遵循的政治經濟原則。波茨坦會議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防止軍國主義複活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