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關貿總協定的“回合”及其成就(2)(1 / 2)

第八次“回合”稱為“烏拉圭回合”,這是關貿總協定簽訂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國際貿易談判。這次“回合”是1986年12月關貿總協定締約方部長級會議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發起的,所以稱為“烏拉圭回合”。

前幾次多邊貿易談判成果還是比較顯著的,到第七輪多邊貿易達成的減稅協議完全實施,發達工業國的加權平均關稅已降到5%左右的水平。但是80年代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衰退,世界經濟受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國際貿易中出現了五花八門以非關稅為主要手段的保護主義,這種新保護主義嚴重惡化了國際貿易環境。許多國家擔心由於保護主義的發展,關貿總協定的原則和規定會遭到破壞,各種形式的貿易戰會阻礙各國經濟的發展。許多締約國有再來一輪國際貿易多邊談判的強烈願望。為此。關貿總協定總幹事鄧克爾委派7名著名專家研究對策,寫出了長篇報告,提出了15項建議。1986年12月在烏拉圭城召開部長級會議,決定發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會議通過的“部長宣言”表示決心要製止貿易保護主義,消除貿易的扭曲現象,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的、具有生命力和持久的多邊貿易體製。

烏拉圭談判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貨物貿易,一部分是服務貿易。

貨物貿易談判的目標是:為所有國家的利益,尤其為欠發達國家的利益,進一步放寬和擴大世界貿易,通過減少和取消關稅、數量限製及其他非關稅措施來改善進入市場的環境;加強關貿總協定的作用,改善建立在關貿總協定原則基礎上的多邊貿易體製,把更大範圍的世界貿易置於同意的、有效的、可實施的多邊規則之下;增加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體製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的適應能力,包括適時必要的結構調整,加強關貿總協定與有關國際組織的關係,為債務國提供其履行資金義務的能力;促進國內和國際共同合作行動,以加強貿易政策與其他影響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政策之間的聯係,以持續、有效和堅決的努力改善國際貨幣體製職能的行使和促進投資,並促進資金和實際投資等資源向發展中國家流動。

服務貿易談判的目標是:製定處理服務貿易的多邊規則和規則框架,包括對各個部門製定可能的規則,以便在透明與逐步自由化的條件下擴大服務貿易,以此來促進所有貿易夥伴的經濟增長。

烏拉圭談判的框架主要由三個主體構成:貿易談判委員會,監督整個談判;貨物談判組,負責除服務以外的所有議題;服務談判組,負責服務議題。貨物談判組下設14個議題談判小組,包括關稅、非關稅措施、紡織品和服裝、農產品、熱帶產品、總協定條款、多邊貿易談判協議和安排、保障條款、補貼與反補貼、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總協定體製的作用。上述小組都獨立進行談判工作。目前已把14個小組精簡到6個。服務談判的議題有:定義和統計問題,以服務貿易的原則和規則為基礎的廣泛概念,服務貿易多邊框架所包括的範圍,現存的國際原則和安排,對服務貿易的打大起作用和限製的措施及慣例。

烏拉圭談判的參加方比曆次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都多現在已達到108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所有關貿總協定的締約方,已臨時加入的國家,1984年4月30日前宣布準備“入關”和參加談判的國家,已在代表理事會例會上通知全體締約方就“入關”資格進行談判的國家,已在1967年4月30日之間準備“入關”的發展中國家。

“烏拉圭回合”原來擬定談判4個,應於1990年12月結束,談判分兩個階段進行,即初級談判和實質性談判。自談判以來,各個談判組共召開了400多次正式會議,審議了大約1500多個談判提案和工作文件。在談判第一階段達成了一些早期成果,其中有:就如何改善“爭端解決專家工作組”程序和提高其工作效率達成協議;同意建立定期審議各國貿易政策和做法的製度;同意每兩年舉行一次部長級締約國大會;同意加速服務貿易原則和規則的談判進程。美國、歐共體和日本放棄了在減稅幅度及方式等問題上的要求,一致同意從1989年7月1日起開始關稅減讓實質性談判;歐共體和日本分別對最不發達國家和東南亞國家某些熱帶產品作了關稅減讓承諾;發達國家同意在修改農產品貿易規則時考慮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的差別待遇。在中期審評時還達成了逐步實質性削減農業補貼的妥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