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了部長級貿易談判委員會中期審評會議,在15個領域中有11個領域就下一步談判如何進行達成了協議,對一係列精簡爭端解決機製措施,新的貿易政策審議機製等議題達成一致意見,並決定對這些措施從1987年開始臨時實施。1989年4月在日內瓦召開的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促成了4個談判領域的中期協議,這就是農產品、保障條款、紡織品和服裝、知識產權的協議。“烏拉圭回合”原定1990年12月準備在布魯塞爾舉行部長級會議結束這一輪談判。當時在大多數談判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展,達成了初步協議,但在農產品問題上,歐共體和美國及凱恩思集團國家發生嚴重分歧,致使部長級會議談判失敗。會議決定今後繼續進行高級官員一級的談判,達成協議後再舉行部長級會議。
1991年在談判延長的一年時間內,美國同歐共體國家進行了農產品問題的談判,但美國提出徹底改革農產品貿易的方案未被歐共體所接受,所以,此議題仍然成為1992年的談判議題。1991年“烏拉圭回合”顯著的成果之一就是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取得了進展,同年12月18日達成了《與貿易有關的包括冒牌貨在內的知識產權協議》,並把它載人《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最後文件草案》。該協議草案為發明專利、外觀設計、化學配方、技術訣竅、圖形設計、計算機軟件設計、名牌商標、商業秘密、著作權、聲像版權等所有知識產權都提供高標準的保護。協議規定了詳細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實施程序。並要求參加國的國內法律都應向該協議規定靠攏,如締約方任何一方對外國知識產權未能提供充分保護,可按關貿總協定解決的爭端交叉報複和規定對侵權方實施報複。
歐共體與美國在農產品問題上的分歧是“烏拉圭回合”中最大的難點問題,經過1992年的艱苦努力,歐共體和美國就農產品的補貼問題達成了協議,其協議主要內容有:歐共體農民種植油料作物(主要是大豆、葵花和油菜)的土地麵積要減少15%,本年度可種植450公頃,允許生產1060萬噸油料,歐共體要求在減少的土地上種植生產生物燃料而不是食品的油料,美國對此作了讓步。關於農產品的出口,歐共體同意從1994年開始在6年時間裏有補貼的農產品出口量將平均減少21%,美國放棄了要求減少24%的意見,協議還認定對沒有補貼的農產品出口不加任何限定。美國還同意,隻要歐共體的油料出口補貼和出口退稅與關貿會談最後達成的協議一致,美國就不再向關貿總協定提出調查要求。美歐這一談判的成功為恢複“烏拉圭回合”的繼續談判極其成功結束掃清了重大障礙。
“烏拉圭回合”在1992年底難以結束,因為還存在一些複雜的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有農業問題的分歧: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等食品出口國和美國一樣希望歐洲削減農產品補貼,這些國家很難接受把它拋在一邊的美國、歐共體交易;日本和韓國對把所有的進口堡壘轉變為關稅的計劃表示擔憂,因為單一關稅堡壘的實施會結束它們對進口大米的禁令,而美國對韓國和日本進口大米的禁令是一直反對的。在服務業方麵的難點:“烏拉圭回合”力圖在服務方麵建立標準的規章製度,在實現銀行、旅遊、交通等商業服務方麵的貿易自由化,目前工業化國家中大約有一半從事服務業的工作,服務業貿易總額約為900多億美元,如果協議的目標達成,可能導致國際貿易業務的大量增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目前一些國家還沒有說明它們在多大程度上放開市場,讓服務貿易發展。在市場機會方麵的疑點:“烏拉圭回合”總的目標對進口關稅削減至少30%,並減少一貫受保護的紡織業和服裝業等領域的關稅,但許多細節問題需要在一係列雙邊談判中才能製定。由於歐美在農產品談判上陷入僵局,影響了其他國家在這方麵的談判進程。目前的情況看,如果發達國家不減少進口壁壘,發展中國家也不會支持“烏拉圭回合”中達成的協議。在知識產權方麵的疑點:在這方麵雖然達成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協議,確定了保護專利、商標、著作權不被盜用和假冒的法規,但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進行雙邊談判。美國人聲稱他們的智慧、“主意”被盜,在出口知識產權贏利方麵每年損失600億美兒,而歐共體在知識產權方麵同美國有不同的看法。此外,還有新法規製定方麵的具體問題,需要進一步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