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WTO產生的背景(1)(1 / 2)

世界貿易組織是在1948年1月l日生效的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於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世界貿易從16世紀資本主義製度確立的早期就開始了,而規範世界貿易的國際機構卻在數百年內未能產生。而關貿總協定隻不過是臨時世界貿易談判和仲裁機構。為什麼在90年代中期世界貿易組織才正式誕生呢?這是由特定的曆史背景和特殊的推動因素所促成。下麵就世貿組織產生的主要推動因素作一闡述。

一、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是推動世貿組織產生的主導因素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各個國家的生產要素和資源跨越民族和疆界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和流動趨勢。全球化是各國經濟走向開放,世界經濟趨於一體化的表現,表明各國經濟相互的依賴度大大加強,資源配置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封閉特征日趨衰落,經濟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成為世界大趨勢。

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現象已經有很早的曆史,我們可以上溯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當時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主要采取資本主義對外殖民的形式來實現,就是從殖民地國家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而又把製成品高價向殖民地國家輸出。真正的經濟全球化是本世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從50年代到80年代,世界發達國家和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其經濟活動的國際聯係日益頻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相互依賴不斷深化。首先出現所謂經濟國際化現象。80年代後半期,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迫使一些國家解除政策管製,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全球內頻繁移動。90年代以後,冷戰結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企業的跨國兼並浪潮風起雲湧,世界經濟真正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有種種表現形式:

貿易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世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1950年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僅610億美元,1990年則達到34470億美元,1997年達到66450億美元,1998年為65150億美元,比1997年略有減少,1998年比1950年出口貿易增長近107倍。各個國家的出口貿易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高收入國家1980年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1996年則達到了40%,中等收入國家1980年為43%,1996年為52%。低收入國家1980年為30%,年為42%,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則上長更快,韓國1996年的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9%,泰國則達到83%國際貿易的結構有很大變化,工業製成品的比重、服務貿易的比重大大提高。

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日益全球化。跨國公司是推動全球化的巨大動力,1997年全世界跨國公司的母公司5300家,在國外的附屬企業45000家,在全球銷售的貨物和服務總額為8.5萬美元,超過了全球貿易總額,對外直接投資存量3.5萬億美元,海外附屬企業總資產13萬億美元,其出口額2萬億美元,全球出口貿易的1/3由跨國公司完成,跨國公司的內部專利交易費占全球專利交易的70%,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控製全球國外生產的20%。跨國公司富可敵國,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的有11家。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銷售額1997年為1683億美元,接近我國的出口總額,東京三菱銀行1996年資產總額為696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57914億元,大於當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50630億元)。跨國公司的合並潮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水平,波音與麥道合並,摩根證券與柏林銀行合並,德國的法蘭克福證券所與倫敦的證券所合並使跨國公司成為龐大的世界經濟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