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近些年來,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迅速發展,外彙市場上1973年每天的交易額為150美元;在借貸市場上,國際銀行淨借貸與世界產值之比上升很快,1964年為0.7%,1991年達到16.3%;在政府債券市場上,外國居民占有異國政府的債券上升很快,1980年大體為1%左右,而到90年以後上升到20%左右;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國際直接投資流人存量1960年為680億美元,1997年達到34560億美元。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使國際經濟活動的內容大大增加,多邊貿易體製需要調節的內容和範圍不斷擴展,多邊貿易體製不僅要調節貨物貿易,而且要調節服務貿易、投資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原來的關貿總協定在加強世界經濟聯係、推動各國降低關稅、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解決世界貿易爭端方麵作出了貢獻,而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全球化貿易的協調和爭端解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產業結構的世界性調整,服務貿易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國際組織來協調,投資貿易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需要有更權威的機構來調節,新的貿易戰愈打愈烈,更需要有一個正規的國際組織來仲裁,那麼世界貿易組織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經過多年的醞釀而成立的。
二、市場經濟體製的擴張是世界貿易組織產生的重要因素
市場經濟體製既是一個古老的經濟體製,又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新型經濟體製。遠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就出現了市場交易和初級形態的市場經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市場經濟製度日益成熟。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生產要素的組合不是靠行政手段,而是靠市場供求關係和價格信號來加以調節,它所遵循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國際貿易本質上是在世界範圍內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活動,隻有市場經濟體製才有較大的適應性。計劃經濟體製本質上是排斥市場的,當然一也排斥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1948年生效的關貿總協定實際上是遵循市場經濟體製的國家進行國際貿易的規則,而那些奉行計劃經濟和集權經濟的國家基本上是在關貿總協定之外的。二戰以後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拒絕參加關貿總協定,朝鮮、越南和中國一度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視關貿總協定為“富國俱樂部”,因此都拒絕了關貿總協定這一臨時性世界貿易組織、事實上,執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它不可能同關貿總協定的國際慣例相一致,在國際貿易中計劃經濟體製的運行規則同市場經濟體製的運行規則是完全衝突的。
20世紀70年代以後,市場經濟體製展現了它的黃金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本來都是市場經濟國家,它們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的良好勢頭,不斷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經濟獲得了新的巨大活力,取得了經濟的重大發展和繁榮。一些發展中國家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影響下一也開始廢棄昔日的封建經濟體製和統製經濟體製,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製,並打開封閉局麵實行對外開放。80年代開始,蘇聯、東歐和東方一些奉行非市場體製的國家也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製,出現了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型的新趨勢。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計劃經濟體製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解體的局麵,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普遍認識到市場經濟是最有效率的經濟,我國從1992年起也明確提出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製轉型的主要目標,我國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90年代以後,世界有150多個國家實行市場經濟體製,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瞄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即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