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入世”的緣起及進程(1)(2 / 2)

3.全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和貿易規則的製定。1980年中國先後恢複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的席位。通過這兩個組織獲得了一些中、長期優惠貸款和技術援助,這對促進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於在協調國際經濟政策方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與GATT有密切的聯係,加之獲得的貸款大都與貿易有關,為了全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中國很自然地考慮加入GATT。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恢複GATT席位,中國可獲得參與製定世界經濟和貿易政策與規則的權力,實現我國在國際事務中“參政議政”的目標。

4.有利於加強中國在雙邊談判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更好地維護經貿權益,有效地解決貿易爭端。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強使中國的出口產品受到來自許多GATT締約方的不公正對待。如歐共體對中國許多產品有單方麵的數量限製。中國的一些出口產品常常被進口國征收高於其他國家的反傾銷稅。中國不能利用GATT有效地解決貿易爭端,對方也因中國不是GATT締約方而不受GATT的法規約束,因而在雙邊談判中經常處於不利的地位。因此,在當今世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情況下,借助GATT解決貿易爭端的程序,可以加強中國的談判地位,有利於中方同貿易夥伴磋商和解決貿易爭端,維護中國的經貿權益。

5.有助於及時了解世界經貿的情報資料,為製定外貿政策提供依據。GATT擁有世界經濟貿易的全麵信息資料,如締約方的貿易政策、貿易法規、雙邊貿易協定、貿易統計資料等,這是中國了解和收集國際經貿消息和資料的重要渠道。通過GATT及時了解和掌握締約方的貿易政策新動向,為製定和調整外貿政策提供依據。

四、中國從“複關

中國於1986年7月10日提出恢複GATT締約方地位的申請,從此開始了長達10年的“複關”談判,一直持續到1995年11月。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取代了GATT,從1995年11月開始,中國“複關”談判轉為加入WTO談判。從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中國開始了長達15年之久的“馬拉鬆”式的艱難的曆程,其間中國以真誠的態度和實實存在的行動為“複關”/“入世”進行了艱苦地努力。我們曾滿懷希望,卻幾度落空,但“有誌者事竟成”,終於在1999年11月15日,中美達成了雙邊協議,這表明中國為加入WTO掃清了最大的障礙,WTO的大門正向我們打開。回顧十幾年風雨曆程,艱辛和喜悅曆曆在目。

1.1986年7月~1988年1月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複關”申請,GATT成立中國問題工作組。

1986年1月10日,在GATT總幹事鄧克爾訪華期間,中國政府首次公開提出希望恢複中國在GATT中的締約方地位。

1986年7月10日,中國駐日內瓦代表團錢嘉東大使照會總幹事鄧克爾,正式提出要求恢複中國在GATT中的締約國地位。

1987年2月13日,錢嘉東大使致函鄧克爾,並遞交了《中國對外貿易製度備忘錄》,總協定秘書處於1987年2月18日將該件轉發到各締約國。3月,總協定理事會主席三次主持非正式磋商,邀請主要締約國和中國代表參加,就中國恢複問題的工作組一事達成一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問題工作組。

1987年6月19日,GATT“中國締約國地位工作組”成立,瑞士大使吉拉德擔任主席。工作組的職責為:審議中國外貿製度,起草關於中國“複關”的議定書,提供進行談判的場所。9月,GATT向我國提交各締約方對我外貿製度提出的329個書麵問題。11月,中國向GATT秘書處提交了《中國總協定締約國地位工作組就“中國對外貿易製度備忘錄”所提問題答複》。

2.1988年2月~1989年6月,我國與主要締約方進行雙邊磋商,“複關”談判進展順利。

從1988年2月開始,我國與主要締約方進行了十幾次雙邊磋商,並就中國“複關”的一些核心問題基本達成了諒解,而且中國問題工作組連續召開了7次會議,一也已基本結束了對中國外貿製度的答疑和綜合評估工作,中國“複關”議定書框架草案基本就緒。當時普遍認為1989年底結束談判基本形成共識,中國“複關”指日可待。

1988年2月~9月,中國問題工作組召開了各締約方參加的4次會議,中國代表團就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外貿體製改革、關稅製度改革等進行了4次口頭答疑,並向各締約方代表團發出了關稅減讓談判邀請。至此,中國問題工作組已完成了對中國外貿製度的審議,為轉入下一步的評估和議定書的起草等實質性談判奠定了基礎。中國的“複關”和參加多邊貿易談判兩項工作也同時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