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中國“入世”的利弊分析(2)(2 / 2)

5.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大,也會使一些長期侵權或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品牌而依靠體製生存的企業難以為繼

6.就業將出現結構性壓力,就業者的收入差距將拉大

加入WTO後將為中國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是顯而易見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受衝擊較大的行業則會造成一定數量的失業人員,會出現結構性的就業壓力。例如,電信、汽車工業、金融業、保險業、石化產業和信息產業等由於受到較大衝擊,會出現較多的失業人員。同時,在就業人員中,由於學曆、技能和知識結構的差異以及就業崗位的不同,就業機會也會不一樣。高學曆、懂外語、具有現代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就業機會將大大高於其他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就業者的收入水平就會產生較大差異,收入差距也會拉大。由於中國社會保障體製尚未健全,加上人們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將會形成就業與收入上的心理失衡,如果不注意防止這種失衡,還會影響社會穩定。

三、正確認識加入WTO後的利弊得失

1.正確認識“利”與“弊”

首先,“入世”中的“利”主要體現為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後的權利,“弊”則指開放市場及履行世貿組織相應的義務帶來的競爭與壓力。在享受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權利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們的產品、服務同樣麵臨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成員國的產品、服務的競爭,隻有在競爭中獲得消費者的信賴,擁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才能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才能將用條款表示的權利變成商業利益。例如,加入WTO後,我國的金融保險業將適當開放,這會對該行業造成競爭壓力。然而,如果我們把這種壓力變成動力,加快國內銀行和保險企業內部的改革,轉變經營理念和服務意識,則一定會獲得消費者的信任,也會增強國際競爭力。因此,履行一定的開放市場的義務不一定是壞事,也會對我國產業的發展帶來促進作用。

其次,關於“利”與“弊”的討一算分析由於受限於諸多限製條件,其結論與未來的事實可能有較大偏差。主要原因有:第一,一般的計算都是用靜態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動態的分析由於信息的不完全幾乎不可能做到。第二,國民經濟的各產業部門間相互關聯的某些產品或服務完全可能是另一產品或服務生產者的中間投入品。“入世”後,產品與服務市場的逐步開放帶來的國內外需求結構、價格、相互需求的變化更難以計算,所得出的結論也是不準確的。第三,開放市場,進口外國產品或服務,對經濟發展未必是壞事。出口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進口也同樣會對經濟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2.“入世”並不是短期內“弊”大於“利”

首先,“入世”後適度開放市場、履行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義務,會有利於我們更好地享受權利。在貨物進出口方麵,由於開放市場,進口中間產品、零部件、原材料的成本下降,則對外資企業以及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企業擴大出口,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此外,對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的企業而言,由於進口自由化改革,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進口支出的下降,也將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因此,那種認為“入世”在短期內是“弊”大於“利”的說法是欠說服力的。

其次,“入世”後,我國對外資的限製將逐漸放鬆,貨物與服務市場的開放,必然會促進我國投資環境的改善,假如我們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中西部地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這些都必將吸引外資大量進人。因此,也不會出現所謂的短期內“弊”大於“利”。

再次,加入WTO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中國市場上外國產品、服務間的競爭,有利於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有利於企業加快技術進步、技術引進。這種狀況將在入世後的短期內出現,這將使我國經濟發展的素質大大提高。